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场所。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上搜集材料,并依据材料做有针对性的研究。通过课堂观察研究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是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教学环节 有效 课堂观察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这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不“导”好,学生要么一无所获,要么所获不多。
  为了更好地利用课堂,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改变教学习惯、提高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理念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
  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上搜集材料,并依据材料做有针对性的研究。
  课堂观察的特点表现在:1.有明确目的、侧重点及针对性,是关于教学微观世界的聚焦式探究。2.注重情境描述,关注课堂事件发生的即时性、变化性和逻辑性。3.具有规范的专业引领,改变了以往教师听课的随意,是提高教师课堂专业意识的有效手段。4.有时需借助特有工具,使观察者获得一般情况下无法达到的对课堂现象洞察的深度和广度。5.讲究后续反思,要求教师对观察做出分析与研究,系统批判地找出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课堂观察按研究方式分为有对比观察和跟踪观察(针对同一被观察者),也可根据主题对不同的被观察者观察。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课堂,我以本校“一课三上”活动为契机,和语文组连续三次对同一位青年教师展开课堂观察,对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刻分析,同执教老师交换意见,使执教老师在短期内完成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和教学实践的革新。
  一、观察操作过程分析
  1.主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三次观察,同一教师,同一授课内容,不同的学生。我们对观察主题细化理解,“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包括:一是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流畅且逻辑严密;三是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2.课文:《朋友四型》(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第二版)
  第一次观察:2009年11月21日;
  第二次观察:2009年11月22日;
  第三次观察:2009年11月24日。
  3.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
  (1)制订观察方案,做到观察主题、内容、工具、方法及成员分工五确定。
  (2)观察者人手一份文本(课文),提前解读,以便在观察时更多聚焦于观察主题。
  第二阶段――现场
  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观察者采集课上每一环节、每一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每一环节的驾驭、学生对每一环节的反应等,以备课后深入分析与研究。
  第三阶段――反思
  观察之后,观察者对每一个环节的内容、每一环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所有环节的内在逻辑性逐一分析,对每一细节具体剖析并讨论。
  4.方法
  一是分时段分小组观察法。将观察者根据时段分工,两人一组,重点观察一个时间段内(十分钟)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二是总观式记录法。两人一组,分三组,分别负责教学环节的流畅性和逻辑性、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教师对每一环节所采用的方法及方法的有效性等。
  二、观察现象及原因分析
  通过三次观察,发现不少问题,低效或无效环节较多。问题可归纳为:
  1.导入无效或低效
  (1)导入语言生硬,无技巧及艺术可言。如教师第二次课开场白:“请大家打开书本151页,本文作者余光中,大家熟悉他哪一篇文章?”
  (2)导入与课文不相干且过长。如第二次课,教师导入由《乡愁》到余光中简介到《乡愁四韵》的解读。整个导入中教师强调的是游子的思乡之情,与《朋友四型》风马牛不相及!
  (3)导入不能很好地把学生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如第一节课,教师由“朋友是什么”问起,而后出示三大段文字,分别讲朋友的定义、友情的特点、友情的重要性、“朋友是一种相遇”“朋友是一种相思”,再到朋友是一种相知、相契、相伴、相助、相辉――引入的内容就是一篇有难度的散文。
  2.作家作品介绍效果不大
  (1)作家作品介绍面面俱到,未重点强调介绍与课文息息相关的部分。
  (2)介绍作家作品时对费解处不加解说。如说余光中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学生难以理解。
  3.学生朗读课文,效果不明显
  或为读而读,没有目的,不能带着问题而读,问题的设置与下一个教学环节及教学目标无关或关联不大。
  4.在文本分析、课文把握上问题最多
  没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处理较为忽略。如第二堂课课文分析这一大环节,教师设置了如下小环节:
  (1)读课文,要求:划出成语及不确定音及意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
  (2)出示词语解释。
  (3)讨论不理解的句子。
  (4)指出四类朋友。
  (5)问学生喜欢交哪种朋友。学生回答第三类(低级而有趣的)。教师让大家齐读后说出这一类朋友的特点,而后提出大家应交第一类。
  (6)成语练习。
  (7)小组讨论不良交友现象及事件。
  从上述环节可看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与分析很忽略,教学环节之间缺少逻辑与合力。
  5.写作环节低效或无效
  (1)话题抽象,无话可说。如第一次课的写作题:朋友四型,你喜欢哪一种?写出体会和认识。
  (2)写作环节重复。如第一次课的写作题早在文章内容的把握这一环节中处
  理过。
  (3)写作主题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引向歧途。如第二次课的写作:你怎么理解本杰明・迪斯霍利“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名言?
  此名言一般用于国际政治中,强调本国本民族的利益。而《朋友四型》则指出朋友的类型并分类,分出高低优劣,让读者自己去选择朋友,同时注意修养,成为“高级而有趣”的人。
  6.结语无效或低效
  有些结语会把学生思维引向岔路。如第一堂课的结语是:希望大家成为高级而有趣的人,友谊地久天长。“友谊地久天长”说的是友谊的持久,与朋友的选择关系似乎不大。
  除大环节出现问题外,细节问题也不少,如:
  1.问题无效或低效
  (1)问得抽象,学生无言以对。如第一次课导入中“朋友是什么”这个问题较为抽象。
  (2)教师一连抛出几个问题,但仅第一个问题与课文有关。
  (3)不给学生考虑问题的时间。
  (4)学生回答问题完全正确,教师还要强调补充。
  (5)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教师直接说出答案。
  2.环节中出现绕弯子现象
  3.讨论低效或无效
  有时学生讨论时间过长或过短;有时候有讨论却不检查讨论结果;有时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
  4.教师布置任务随意
  有时布置任务不加检查;有时布置讨论却不给时间;有时同时布置两个很难统一的任务。
  5.重复教学环节
  这在每个大的教学环节中都出现过,但最多的还是在课文整体把握与分析这一环节中。
  6.教师的表扬很多时候是无效的
  因为教师用词单一,没有针对性,“很好”这个词似乎是教师的口头禅。
  7.教师的鼓励盲目无效
  如第一节课教师布置讨论,没给讨论时间就点人回答,学生无言以对,于是教师鼓励:“你怎么想就怎么说”。
  总的来看,三次教学第二次问题最多。究其原因,与第一次课后教师吸取的意见太多不知如何取舍有关,还与教师没有理解透优质课的评价标准有关。
  应该说,三次课堂观察狠狠“刺痛”了上课教师,也深深“刺痛”了每个课堂观察者。因此,教学环节的有效和高效,不仅是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所有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既然是基本要求,那就必须要落实好!
  作者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49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