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出“快乐体育”的误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玉燕

  摘 要: “快乐体育”是新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现实中,不少人对“快乐体育”的理解步入了误区,使得“快乐体育”华而不实,昙花一现。要走出“快乐体育”的误区,就要深入理解“快乐体育”的内涵;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快乐”与“体育”完美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快乐体育”回归本位,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快乐体育” 内涵 现状 冷思考
  
  发端于世纪之交的课程改革已有十年的历程,在这十年中,各种新思想、新理念层出不穷。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由当初对这些新名词、新概念的盲目崇拜变得更加理性、冷静。克服浮躁的心理,杜绝极端的思想,还原教育的本真,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思想、新理念再回首、再思考,从中找到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又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东西来指导实践,对一线教师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就如“快乐体育”来说,它是当时名噪一时的新课程理念,可是现实中的“快乐体育”却与理想渐行渐远,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文试作分析。
  一、“快乐体育”的内涵和现状
  据研究,“快乐体育”的概念最早是日本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1979年提出的,是为适应日本社会变化的体育思想。其基本宗旨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让他们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终身。这种思想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理念是相一致的。此外,“快乐体育”还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因此,“快乐体育”很快得到课程改革者的亲睐,在全国各地许多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时过境迁,在当年热衷实施“快乐体育”的学校却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一)重形式,不重内容,体育课成了“玩耍课”。
  在许多学校,“快乐体育”包括一些优质课、示范课成了花架子,体育老师把体育课上成了劳动课、游戏课、音乐课或“四不像”是常有的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跟体育一点不沾边。更有甚者,体育课成了玩耍课,学生三三两两分散于运动场,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追逐打闹;有的静静地坐着看热闹;有的忙于出入超市买饮料……而老师则在旁边空地坐下,目视学生玩耍,真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有个顺口溜很能说明一些学校“快乐体育”的现状:“足篮排一起走,要想快乐不用愁;课前准备不需有,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快乐我清悠,树下纳凉把烟抽!”
  (二)“快乐体育”昙花一现,传统教法重焕青春。
  与第一种情景相反,在一些学校曾经风行一时的“快乐体育”已难觅踪影,悄无声息,“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传授式教学模式重回讲坛。不禁让人疑惑:难道体育课程改革要重回应试原点?“快乐体育”要让位于传统教学?对此,学校坦言:“‘快乐体育’华而不实,形式重于内容,不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而如今各地均把体育列为必考科目,且要求和占分比例有日益提高之势,如福建泉州2011年中考就把体育长跑不及格列为一票否决,这些都非下苦功不可。何况,许多体育教师周课时数太多,而真正要上好“快乐体育”其实并不容易,它过于讲究精雕细刻,因此,大多数时候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这样,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课程改革从一个起点又回到原点。
  二、对“快乐体育”的冷思考
  (一)“快乐体育”只是一种课程理念,而不是教学方法。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体育教学都把“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或“首要目标”,认为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就能增强学生体质;教学模式固定化,课堂教学一味追求运动技术的重复与提高;学生缺乏情感的体验与交流,更难以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在评价中,过于注重量化考核,没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学目标的片面理解和教学实践中的偏差,使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逐步远离了课堂,体育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充满恐惧与无奈的字眼。
  “快乐体育”正是针对学生的体育厌学而提出的,为适应终身体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想。它力图在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养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其本质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力求使体育教学达到“乐教乐学”这样一个较为完美的境界。因此,“快乐体育”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感情投资”、创设情境为途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紧张而有序中学习知识,增长才能,锤炼意志,培育品格。
  然而,“快乐体育”究竟是一种教育理念,还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对此,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快乐体育主要以乐趣来实现体育教育的教学形式”①;有人认为,“快乐体育就是把每一项运动中的内在乐趣作为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体育教育方法”②;有人认为,“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青少年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③;而日本学者的解释是:“所谓快乐体育是重视每一个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可以愉快地从事运动的学习的一种体育。是把运动中的乐趣作为日常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由于人们认识角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概念,可以说,就目前而言,对“快乐体育”的理解本身就是个问题。现实中的“快乐体育”五花八门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认为,“快乐体育”只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快乐体育”通过教师有计划的教学设计,有组织的教学指导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强调学习者的兴趣和情感体验,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呢?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理清楚“快乐体育”内涵,他们忽视了“体育”,放大了“快乐”,于是把“快乐体育”上成了“玩耍课”,甚至变得不伦不类。
  (二)“快乐体育”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说到课程改革,许多人就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大加挞伐,仿佛一定要置之于死地。他们没有想过,其实每一种新的理念、思想和方法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时代在向前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自然有更新的必要,但并非对传统全盘否定,否则新的思想、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快乐体育”是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娱乐性本身是体育固有的特征之一。游戏则是人类追求乐趣的一种活动。这样看来,“快乐体育”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而是自古有之。借课程改革的东风,“快乐体育”被大张旗鼓地提出来,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突出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而增进学生的健康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因此,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有必要的,但传统教学中重视技能技巧的精髓照样不能丢。课程改革应该立足传统,着眼创新,这样学生才既有学习的兴趣,又得到身体的锻炼。

  (三)“快乐体育”应该把“快乐”与“体育”完美结合起来。
  要把握“快乐体育”的精神理念,必须弄清楚“快乐”的内涵。从心理学上说,“快乐”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情绪反应,常见的成因包括感到健康、安全和爱情等。它有三个层面:一是当某人的愿望和想法得到满足时,他是快乐的;二是当某人在征服困难后获得了愉悦感或者成就感,他是快乐的;三是当某人认识了某个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后,他为所从事的活动而感到快乐。如此看来,“快乐”不是绝对的,不同的人对“快乐”有不同的理解,但“快乐”有浅层次和深层次之分,“快乐体育”中的“快乐”应该属于深层次的快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快乐体育”应该是“快乐”与“体育”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有一种“累并快乐着”的真实感受。从事过“快乐体育”改革的学校和教师大都有这种感觉,由于过于追求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而忽略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们玩得开心,但体质却得不到提高。这就是没有摆正“快乐”与“体育”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过于强调学生兴趣和主体地位,致使“快乐体育”步入误区,走向另一个极端。也许这只是一种个别现象,但足以混淆视听,让一些人对“快乐体育”望而却步。
  “教无定法”,但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化,教育总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快乐体育”立足传统、着眼创新,把“快乐”与“体育”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体育活动中,既锻炼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坚强的意志品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何乐而不为?这才是教育的本真。愿老师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活学活用,让“快乐体育”回归本位。
  
  注释:
  ①陈进华.浅论“快乐体育”[J].体育世界・学术,2006.8.
  ②王茂,袁红文.快乐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4.8.
  ③包昌明.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育思想[J].中国学校体育,1996.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雄伟.“快乐体育”:快乐太多,体育太少[N].南方日报,2009-06-04.
  [3]马卫平.快乐体育是什么[DB/OL].新浪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5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