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一点空白给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学需留白,教学的动静搭配,密疏调节,构成了教学的“阴晴圆缺”,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探索、思考和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语言的表达上留出空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用想象填补空白。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留白。教学停顿是语言交流的技巧之一,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语言空白,能给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使“教”和“学”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美的境界。
  如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充满真情的故事,教师朗读完或学生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时,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 “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白。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思考的空间上留出空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结果,忽略了思维过程,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教师就心满意足;或者出现“满堂问”的弊病;或者很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及独立思考。这种不“思”只“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一小段时间,这样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入思维情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讨,其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独立思考,放飞思维。
  
  三、在知识的讲解上留出空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留白是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手段。从教学留白艺术的心理机制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
  教学过程中由于空白造成的断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焊接合缝,空白前后的教学环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联系起来。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吊学生胃口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堂课的留白,留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有了创造的乐趣和动力。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学生收获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他们会因为不断地思考而养成思考的习惯,从而避免出现目光浅陋、思想庸俗。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师通过留白艺术,能为学生营造一片天空,一片海洋。
  (摘自《教育导报》2008.1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1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