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静

  摘 要: 文字及语言是作文的载体,强调作文的审美情趣,不是全盘否定写作技巧及写作方法的传统,而是学会两条腿走路。学会审美并且通过写作来反映美、创造语言文字美的意境,才是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媒介,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融入高尚的审美情趣,惟其如此,方能写出优美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审美情趣 培养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对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强调“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只是流于口头空谈和形式,而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的意志、情感等不是无病呻吟,就是老调重弹,了无新意,更不要说显著的个性特质。
  文字及语言是作文的载体,强调作文的审美情趣,不是全盘否定写作技巧及写作方法的传统,而是学会两条腿走路。技巧及方法只是浅层面的手段,学会审美并且通过写作来反映美、创造语言文字美的意境,才是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目标应该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所有活动中,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层面,其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这一功能显得尤为突出。
  一、审美情趣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说是教学的中端目标,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皆是对学生个体健全人格品性的抽象概括,由此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新课程实验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审美教育要求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高中阶段的审美教育要求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具体到写作教学,审美情趣培养的价值和功能就更为明显。
  从传统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段法可以充分看出写作的重要性。写作的实质应该是个人生活阅历、文化水平、道德情感、个性特质等在语言文字上的综合反映,理应是发自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的真实再现。正如著名作家萧伯纳所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如何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独立新颖的思想呢?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学会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表达美。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从思想和心灵深处长出慧眼,就一定能够发现美,从而在自己的笔端流淌出美的思想、美的文字、美的旋律。
  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教学中的艺术审美,是教师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课堂这个媒介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为这些情感所浸染,在心灵深处形成共鸣。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仅靠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的讲授和操练是远远不够的。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媒介,语言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必须融入高尚的审美情趣,惟其如此,方能写出优美的文学作品。
  1.创设情境作铺垫
  写作指导过程不是教师口若悬河、津津乐道、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刻板过程,而应该是教师带领学生根据作文要求,联系生活、回味生活、感悟生活的过程。由于文化层次、生活阅历及生理和心理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学生对身边发生的许多感悟不够深刻,亦或无法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类似的生活情境,连通师生情感,产生情感的和谐共鸣。比如在指导高一学生写景散文的写作中,我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对优美文字、意境与作者精妙构思的抽象感受;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我自行拍摄的有关秋景的片段,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学生看完以后,顿觉“胸中有丘壑”,一篇以“秋”为主体的写景散文便文思泉涌、信手拈来,没有了往日写作文时的愁眉苦脸、抓耳挠腮。再如在指导学生有关亲情的记叙文的写作中,为了避免学生再次“妈妈雨中送伞”、“爸爸深夜背我到医院”等“老调重弹”,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从报纸、杂志、电视上搜集来的有关亲情的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再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我与地坛》中有关母爱的段落。平常一些上课不太专心的学生也瞪大眼睛,整个教室似乎成了圣洁的殿堂,那种对亲情的深深感悟怎能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于是亲情抽象化为具体,细微化为伟大,流淌在笔端的再也不是矫揉造作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与作文相关的情境创设,实际是课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拓展及外延,只不过是各自的目的不同而已。适当的情境创设,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激情,这样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不落窠臼。
  2.发挥想象找空间
  圆满是美,但缺憾有时候更美;直白是美,但有时候含蓄更美;喜剧是美,但是有时候悲剧却更为感人至深。所以,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让其深刻了解这种辩证的关系。“月圆则亏”、“直白则泄”,一篇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的作品绝对不是好作品。古往今来,无论是诗词、绘画、音乐,大凡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的无不符合上述辩证的观点。“想象是审美的翅膀”,我们在艺术作品中能够发现的美,往往不是通过眼睛去看的,而是通过我们的心灵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知的,否则怎能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诗经》中的言犹未尽,《离骚》中的光怪陆离,没有丰富的想象力,焉能真正感受?
  作文过程是书写自己心灵思想、独自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但绝对不是自说自话,更为重要的是展示自我、与外部沟通的过程。通俗言之,就是要给别人看,要给同学看、老师看,如果发表,还要给不少读者看,所以话不能说尽、言不能太满。在作文中学会想象,既是写作的前提,更是审美情趣的衍生,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写作思维活跃、作品题材泛化,同时,审美情趣亦得到提高。
  3.抓好课堂作推手
  审美教育在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它要求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变知识解构为情感熏陶,变理性说教为形象感知,变抽象分析为整体感知,变知识本位为以人为本。除了在作文中的审美情趣培养之外,语文课堂更是一个展示美、感悟美、培养审美情趣的主阵地。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呈现更是异彩纷呈。所以,语文课堂的正常教学,特别是课文的学习和讲授,应该贯穿审美精神,这也是在为写作课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埋好伏笔、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针对目前客观存在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模式,我们不可能完全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紧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在课文学习中,教师在知识解构的前提下,更应该达成学生对课文的审美理解,不仅仅包括文字美、音韵美,更为重要的是情感美、人性美的强化。为了保证学生对美的理解,就要反复吟诵作品。吟诵不仅可以收到博闻强记、积累知识的效果,而且可以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文章的熏陶和感染,长期坚持不懈,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观点和情感志趣。朗读易于形成师生审美共鸣,易于把文中静止的文字情感动感化,易于形成特定的情感审美意境。
  课堂教学中的课文讲授教学,是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推手,因为从课型的安排比例来说,课文教学远远多于作文教学。将课文教学与审美情趣紧密结合,有助于作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还会使作文教学事半功倍。
  4.针对差异定准位
  首先,认识的差异性决定了审美的差异性。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由于年龄因素、家庭因素、生理和心理因素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其从语言文字中获得的审美形象必然存在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审美的差异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直面这样的现实。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要有正确的把握,既要对整个班级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微观察觉,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不能整齐划一。
  其次,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必须强调作文的实用价值与人文教育的高度结合。普通中学为了应试而强化的一些作文训练形式,在中职阶段并不适用,例如:话题作文、看图作文等,取而代之的是强化应用文写作。应用文写作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文字工作基础。正如赵本山小品中所说:“劳动是最美的。”同样,中职阶段的写作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就业实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唤起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李连宁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梁秀源.作文教学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中学教学参考,2009,(6).
  [3][英]哈德菲尔德.写作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