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中国发展看“农民”一词的英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兰兰

  摘 要: 本文从当今社会发展角度重新审视“农民”一词英译,社会进步、国家壮大、社会形势及国情的变化也带来了翻译上的一些变化。本文对“农民”一词的英译进行了剖析同时对农民一词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总结,指出其英译也应与时俱进,给“农民”一词以最贴切且有中国特色的翻译。
  关键词: “农民” 英译 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
  
  说到“农民”这一词的英文说法,很多人第一反应是farmer或者是peasant。自学习英语以来,大多数人都已接受这一观点,从幼儿园到大学,老师说到这一点时都是将“农民”与farmer对等起来。就连《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及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权威文献的英译中对“农民”一词的翻译也大多采用“peasant”或“farmer”。[1]但若深入到中英文化差异,社会环境、国际形势的不同,“农民”这一词的英文译法还是有待商酌的。
  “农民”这一词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务农的人”,它的字典基本释义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再说得具体点是占有或部分占有生产资料,靠从事农业劳动为生的人。在中国,“农民”在各个时期,伴随经济的发展水平,人们对其理解不完全相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的经济性质不同,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在奴隶社会,有自耕农和隶农。前者是以小块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体劳动的自由农民;后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租种小块土地、地位介于自由农民和奴隶之间的佃耕者。在封建社会,除了自耕农以外,中国大量存在的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加剧,形成了雇农、贫农、中农和富农等阶层。通常所说的农民是指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和劳动者,即贫农和中农(粮农组织共用文件库)。
  我们先来看“peasant”,这个词虽然有类似中国农民的意思,但词典上还有一个释义是“a usually uneducated person of low social status”,也就是通常指“身份低下,未受过教育的人”。该词源于古法语,系由古拉丁语pagus派生,该拉丁词意为“异教徒、未开化者、堕落者”,带有强烈的贬义,因而peasant在古代的本义是对卑贱者的贬称。在古英语中peasant可作动词用,意为“附庸、奴役”,而作名词时还兼有“流氓”、“坏蛋”之意。peasant在口语中也含有贬义,多指“老粗;土包子;没有教养的人”。虽说以前人们提到农民,多指没有没有文化、社会地位低下的、贫穷的弱势群体,但其贬义较之淡化,而且逐渐趋向于中性词。
  而“farmer”这一词的字典释义是“a person who runs or cultivates a farm”,也就是经营农场或在农场耕作的人。而农场是指国外的那种农业经营模式中所特有的,是指用机械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的企业单位,基本概念是指农业生产单位、生产组织或生产企业,以从事农业生产或畜牧养殖为主,经营各种农产品和畜牧产品。可见farmer与中国农民的概念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并且比中国农民的经营范围广泛得多。例如以畜牧养殖为业的人在国外称为“farmer”,但在中国决不会称为农民,而大多称为“个体户(the self-employed)”、“私营企业家(private entrepreneurs)”。所以说farmer与中国特色的农民不符。而且farmer这个词在发达国家一直以来是一个职业概念,与其他职业并无身份等级悬殊。但我国“农民”主要是一个身份概念而不是一个职业概念。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民身份者,这一事实比我国有大量人口实际上在田间劳作一事更深刻地体现了我国目前的不发达状态。但这说的若是以前中国的国情,那么我们用“peasant”表示“农民”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今,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壮大,在国际舞台上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已发展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虽然说中国农民的传统地位的确低下,身份卑微,但自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农民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现代的农民已不同于过去的农民,现代的中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农村,成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将知识与科技融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再加上国家的而大力扶持,大力发展农业,搞活农村经济。农民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已经从一种概念向一种职业转变了。所以说用饱含贬义的peasant来指中国农民是不恰当的,像刊物《中国农民》翻译成“Chinese Peasantry”就并不很妥当。而用带有洋味很浓的farmer来指代中国农民同样是不合适的。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向多元化,我国国际商务活动和语言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翻译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为中国的翻译市场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也为广大翻译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我们在翻译实践上不能一味保持一种译法不变,也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虽然说语言存在差异,而各国与语言息息相关的文化、社会环境也有所不同,但翻译时做到用最贴切的词语来表达还是可行的。就如我们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已不是几十年前的“东亚病夫(the sick man of east Asia)”,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人说:“We are Chinese.”鉴于此,建议中国农民可以英译成“Chinese farmer”,这样既能准确表达其内涵,又能跟上形势,反映出农民内涵的变化,又能点出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洪宗海.从“农民”一词的英译看翻译的灵活性[N].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9-9.
  [2]吴春梅.与时俱进,培养新型翻译人才[J].中国市场,2008,(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