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桂新光

  摘 要: 学生在比较重要的考试之前,心理上总有些微妙的变化,教师合理运用心理学规律对学生进行考前指导,对学生正常发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际,介绍了如何对学生的考前焦虑症和考前强迫症进行有效指导。
  关键词: 考试焦虑症 考前强迫症 教育心理学 心理指导
  
  在每次大考之前,学生在心理及行为方面都会有些微妙的变化,并且考试对学生越重要,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变化就越明显。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考前心理指导,对学生正常发挥考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谈谈如何对高三学生进行高考前的心理指导。
  
  1.高考背景介绍
  
  我所带的班级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班,我校学生80%以上是住宿生,所在学校每年高考都不是考点,高考时,全校高三学生都需要集体住宿在被设为高考考点的学校。
  
  2.高考前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我根据以往几届毕业学生高考后的回忆,以及对正要参加高考学生的心理调查发现,在高考前夕,学生普遍存在易怒、上课走神、难以入睡、学习效率低下等情况,这些问题用心理学专业术语解析,其实就是“焦虑症”和“强迫症”。
  
  3.利用心理学知识对症状进行剖析与指导
  
  3.1考试焦虑症的解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焦虑”是几乎所有神经类症状的共同特征,在高考前学生表现出来的焦虑可专指考试焦虑症,出现考试焦虑症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人过于争强好胜、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学习上多次失败等,一句话概括,是由“过于强烈的动机”所引起的。
  3.2考试焦虑症的指导
  我在网上查了不少“高考前心理指导”的文章,发现文章介绍的方法多数是治标不治本,简单地从表面症状来分析,比如:给学生说道理,告诉学生“焦虑”对学习考试根本没有任何好的作用,干脆不去想它;暂时从繁重的复习中跳出来,拿出一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到充分放松;焦虑烦燥时做做深呼吸,等等。试想如果学生真能说不去想就不去想了,那他还会出现焦虑吗?高考前每一分每一秒学生都非常珍惜,虽然他们因为过于焦虑使得学习过程中常走神,但真要他们放弃一部分时间来玩,他们能做得那么坦然吗?
  
  上图是按“耶克斯―多德逊定律”所绘制的动机强度与完成某任务的效果的关系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我们应该找到对应的最佳“动机水平”,这样才会获得最佳效果。高考是全体学生将要面临的“共同任务”,考前焦虑是因为学生把动机水平调整得过高而引起的,但究竟学生把动机调高了多少?再降低多少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认真把握。近几年的《高考大纲》对高考试题难、中、易题型的比例关系定为2∶6∶2,即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高考属于中等难度任务,学生把动机水平调节到中等,即保持适当的焦虑,是发挥出最高水平的必要条件。让学生明确“动机―效果”曲线关系,指导他们适当降低动机水平,多数学生是容易接受并可以做到的。对于平日基础比较扎实,学习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高考对他们来说算是简单任务,这样他们的动机水平可以适当提得高一点,有点焦虑感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只要他们心理明确这个关系,不把考前的焦虑当成“包袱”,就不会影响正常发挥。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高考对他们来说是相对比较难的任务,一般这部分学生也是难以考入本科的,但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指导这部分学生发挥出正常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对这部分学生按规律进行指导,让他们尽量降低动机水平,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作心理指导。只要实事求是地对他们进行现状分析,他们是可以接受“正常发挥也考不上本科”这样的事实的。当他们接受了事实,自然就可以把动机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从而也能正常地发挥水平。
  由于种种原因,平日里学生总体厌学情绪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平日里的学习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学习动机严重不足,所以在考前适当提高学习动机并不是坏事,也许多数学生刚好把动机水平调整到了“最佳点”,这样给学生说明白,只要学生不把考前动机稍强当成心理包袱,其动机过强的负面影响就会大大减少。
  3.3考前强迫症的解析
  强迫症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对高考前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强迫观念,即经常身不由己地想不愿意去想的事情。最为典型的就是考前不能正常入睡,主要原因是天气炎热、心烦意躁、高考压力等。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没有正常入睡”这件事本身,而是没有正常入睡这件事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上的包袱。
  3.4高考前强迫症的指导
  高考前,学生经常想些自己不愿意去想的事情,导致睡觉时难以入眠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一些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指导方法是:强迫自己别去想;想些学习的东西替代不愿意去想的东西;想象一些美丽的图景,使自己放松;专心数数,等等。其实这些做法从本质上讲都是想“堵住”学生的“自由思绪”,从心理学专业来讲,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可见,从心理学专业上来讲,一些传统的做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并且也行不通的。
  根据相关理论知识,首先要让学生承认“强迫症状”存在的事实,并让他们放弃对强迫观念去做些无用的控制,给学生介绍“森田疗法”,即采用“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具体地说就是高考前或高考期间,在晚休时,洗漱完毕后,轻轻地躺到床上,任由思绪去任何领域驰骋,不去限制它,不把这种现象当成心理包袱,不因为控制不住思绪而感到烦恼,让自己在“思绪飘逸”中不知不觉入睡。其次是要明确告诉学生,在高考期间真正影响自己水平发挥的原因并不是晚上睡了八小时还是五小时,而是感觉自己睡眠不够而造成的心理阴影,只要不把“睡眠少”这件事本身当成心理包袱,它对高考成绩的影响几乎是零,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教师认真研究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并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