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严泽铭

  摘要: 新课标在批判地继承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目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仅以学生为中心还不够,还需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学策略师生关系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简单教,学生机械学,教学过程模式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做一个“守夜人”,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灌输者和脱离实际的说教者。笔者在平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经验,以期改变以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状况,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深入到学生的兴趣中去,与学生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学生才会向教师敞开心灵,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他们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能给学生带来安全、轻松的环境,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强记忆,提高智力发展。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说话的语气,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如用“你认为怎样呢?”“这件事如果是你,你该怎样做呢?”这样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避免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学生更能主动地与教师交流。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肯定学生的优点,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哪怕是十分微小的闪光点,都要真心实意地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继续发奋向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外主动关心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难题,常常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利用一切机会了解学生。
  学生看到的社会现象是纷繁复杂的,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参差不齐的,这必然导致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民主的课堂气氛,就是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念、疑问,并减少不必要的清规戒律。要允许学生说“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在教师眼中有点“离经叛道”的观点。例如:在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我会说:你还想说点什么吗?能让老师发表一下意见吗?想听听老师的不同意见吗?现在社会上所认可的是这样……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参与者,合作者”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既能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又能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如在教授“不乱花零用钱”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录像:第一个画面是:几名学生在大街上卖报,每个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卖光了50份晚报;第二个画面:街上一名学生怡然自得地坐在凳子上,花了一元钱让人擦皮鞋。画面播放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两幅画面进行评述,总结出怎么使用零花钱是乱花行为,怎么使用零花钱才是合理的。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接纳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多元思维的对话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澄清模糊认识,解开疑团,坚定信念,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
  
  二、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
  
  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而目前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这一目标却是被淡化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学生对喜欢的事情会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对感兴趣的科目会有主动性,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引课、幽默授课、角色扮演、讲故事、才艺展示等趣味性较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艺术享受中提高兴趣,让学生充满信心,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和兴趣,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打下一剂强心针。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格局被打破,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引入课堂,教学具有直观、生动、情景性强等特点,促使学生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师讲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同时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主导性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创新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在信息化时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教学需要,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给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在讲授“科技改变生活”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技带来的魅力,教师可以寻找和制作动画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又如在讲授法律常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今日说法》等法律节目,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基本的法律常识。在观看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懵懂的法律思维对节目中的案例进行评述、辩论,达到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的效果。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法律常识的问题,在学生热烈讨论后,教师并不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资料,以及寻访的方式自己解决,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二)情景教学
  自主学习能够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学习之中,并学有所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掌握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掌握方法,持续发展,终身受益。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教师创设丰富的教育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活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辩论”、“表演”、“游戏”甚至走出教室的“活动”课渗透在每堂课中。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不仅能使学习内容深刻印在学生脑袋里,还能培养学生的反应力、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走进青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歌曲《小小少年》来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以音乐那青春欢快的节拍,唱出成长的烦恼,同时点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小小少年”随着年龄增加,烦恼也增加了呢?“小小少年有哪些烦恼呢?”“小小少年面对烦恼又该怎么做呢?”……以歌曲做引,目的在于创设与课堂所学知识相关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教材内容,达到让学生“主动学”的目的。表演小品也是一个不错的情景教学法,小品因其诙谐幽默,贴近生活,引人思考而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在思想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教授“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题时教师就可使用小品教学法。请自愿上台的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自己的表演欲望,另一方面能够引发思考,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这样穿插了小品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发展,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突破应试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大力着手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而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的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时代性极强,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发现问题。如在讲授《人生自强少年始》一课时,在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鼓励学生提出有层次的具体问题来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什么是自强?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自强精神的表现有哪些?我们为什么都应该自强?自强品质对于人生有什么重要意义?……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又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教师可以以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为引子,引导学生探究这一丧权辱国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再举例说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两相对比,让学生自觉地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对价值性问题的发现与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如在教授“关爱自然,从我做起”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师可以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进行比较,为学生辩证思想的启蒙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对自身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在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恰当地引出《游子吟》的诗句,并引导学生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讲述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你们平时是怎么孝敬父母的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你们应当怎样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不要说说而已,要有实际行动,鼓励学生将对父母的感恩转化为实践,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帮助爸爸干活,等等。又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由每组的学生自己确立一个话题和若干问题,如城市交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崛起有哪些利弊等,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社会生活,扮演记者或调查者,向社会大众提问,了解当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面貌,在调查后,教师指导学生形成调查报告,就调查报告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在与调查对象的沟通中,学生能培养社会交往和适应的能力,在出具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会不自觉地得到提高。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宗旨就是要从学生的感受、经验出发,巧妙设疑,善于引导,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话会说,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敢于“放手”,剪除对学生的束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感悟生活中的道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于漪.新世纪教师素养专题.东北师大学出版社,2003.
  [2]吴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