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与技校课程整合的分析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麦喜 林海英

  摘 要: 在技工学校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技校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要适应这场教育变革的要求,积极抢占“制高点”,就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技校课程的整合,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形成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技校课程整合 问题 对策
  
  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一切领域。在技工学校开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技校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式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要适应这场教育变革的要求,积极抢占“制高点”,就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技校课程的整合,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立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形成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笔者根据几年来对技工学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程的观察和了解,试分析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技校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的作用已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技工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的结合仍然不足。
  经验证明,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和教师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和教学。然而,由于资金与技术等方面原因,技工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较贫乏,且更新较慢,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报纸、书刊、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无缘或很有限地与师生“见面”。央视十台教授授课节目中,当今传统力学知识在经济学(证券业)、法律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渗透运用,我们也无法获得。还有一些名校的优质远程课程资源更难与师生共享。至于本地、本校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缺乏资金、技术、设备的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师生共享的较高水平的软件。即使开发了,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水平的组合,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2.教师、学生与多媒体技术应用交互很有限。
  人机交互水平如何,反映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特点,以往教学软件的开发研制较单一、僵化,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的翻版。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明显存在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一种新教学“专制化”,即计算机教学专制化,就像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实践证明,人机交互的主动性和教学过程的兴趣感,不能只靠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来激发,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现。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动力,是学生增长智慧的源泉。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问题更为不足。
  所谓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技工学校利用超文本技术方式将与教学内容和实习内容有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各种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为教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理想的环境。然而技工学校恰恰在对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技术开发利用不足,对多种教学信息、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资源共享整体,极不便于检索、阅读,同时也直接地影响了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其实,技工学生若在学校里就可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探索、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信息、利用信息,那么其创新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则将具有较强的优势,影响极为深远。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技校课程整合的对策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多媒体计算机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人机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宰一切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应自己水平的练习;在高质量的课件中,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式的策略。这样,便使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同时体现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这就是说学生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的摆布,他们可以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去获取和保持知识。
  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提高十分重要。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达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着,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多很多倍。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信息量越大掌握的知识就会更多。赫瑞特拉还做了第二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的70%。这就可以看出,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3.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倡协作学习。
  所谓协作式学习,是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对高级认识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关注。可以说,协作式学习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是最有利于新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目前针对协作式教学策略的探讨已成为网络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4.利用超文本特性和网络特性的结合的特点,倡导发现式学习。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和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信息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掘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学生在学校有机会在因特网这样的信息、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由以上分析可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技校各科的课程实现有机的整合,切实发挥优化教育、优化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增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为创建新型的技校教学结构服务。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主编.就业与创业指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2]刘振洪.用心打造舞台.中国物质出版社,2006年11月.
  [3](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编写组.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4]郭健,张建党.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启示.职业技术教育网.
  [5]郭树林.谈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思想的变革.职业技术教育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