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在此进程中,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移,也出现了社会转型期所具有的独特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引发了种种新的社会问题。本文试从留守的现状、留守儿童行为心理问题的分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对推进教育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分析
  一、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乡属移民乡镇,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乡镇,调查情况显示, 全乡有7个行政村,其中 流动儿童24人,留守儿童247人。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1]
  二是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城市打工,视具体情况将其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或者寄养在亲戚家,或者寄养在邻居朋友家,更有甚者直接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责任通常落在别人身上。儿童时期的生活调理,对于智力发育和身体成长都极为重要,而这些孩子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直接代管的监护人要么年纪太大没有精力,要么还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顾应付不过来,造成大部分孩子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三是心理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有的甚至走上的违法犯罪道路。其主要表现在:1.人际关系敏感。人际关系敏感是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不良心理之一。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发展,在学校你的表现为对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即便是与教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⒉厌学。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来看,很不容乐观。他们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0.5%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7.5%。有的学生已经彻底地放弃了自己,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更有甚者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或与教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⒊逆反甚至具有攻击性。 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儿童身上却表现得更加突出。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甚至把监护人、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常把自己放在他们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 ⒋ 逃学、早恋、偷盗、抽烟、喝酒时有发生。从年龄上看,现在的孩子青春萌动期提前,生理发育的“超前”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滞后”,以及好奇心的驱使,促使了他们对早恋的尝试。由于家庭教育和监护的缺失,留守儿童三五一伙,逃学、偷盗、抽烟、喝酒寻求刺激,效仿社会不良现象的事也时有发生。[2]
  四是安全问题严重。留守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此外,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再加上这些少年儿童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车祸、溺水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3]
  五是留守流动儿童学习情况堪忧。一方面,由于我乡经济欠发展,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养轻教,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学习成绩不好,厌学的倾向比较明显。第三是家长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少,缺少家校沟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任孩子自由发展。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由于长时间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爱母爱,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孩子与父母联系只能靠电话,而且通话时间有限,使得留守儿童们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81.2%的同学希望自己的父母都在家。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1%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学生是行不通的;而12.5%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甚至还有6.5%自我管理。要么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因素,要么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担负着培养人的特殊使命,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承担起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农村小学以寄宿制为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三、解决“留守儿童” 问题的对策分析
  怎样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呢?从我乡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似乎很难找到既让农民进城务工挣钱、又不影响孩子成长的两全之策。但是,家长、学校、社会如果能够通力合作,尽可能地给“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条件,留守儿童不良心理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1.从社会层面分析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在这方面,政府所能发挥的作用最大,也最为有效。(1)政府要花大气力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在农村的经济收入,才能让农民安心生活在农村,承担起培养孩子的义务;(2)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如果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他们就会拿出一部分钱来,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生活和学习;(3)给农民工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更大的经济资助和师资力量。让学校承担起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任务。使寄宿制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让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教育的空白。
  2.从家庭层面分析
  如果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做到以下三点对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产生的预防是有相当帮助的。(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3)重视父母的监护引导作用。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或借助家校通电话多与孩子、老师交流,短信沟通,在孩子生日和传统节日,捎寄些衣物、学习用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3.从学校层面分析
  家长和孩子最信任的教育场所就是学校。学校自身的特点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学设施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农村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最理想的场所。(1)抓好农村学校教育这一环节。如:建立家长接待室、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生成长记录袋。班主任要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2)寄宿制学校要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宣传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提高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条件,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3)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对其的影响就越大。(4)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成立留守儿童之家让学生双休日、节假日学有场所,玩有去处。老师主动靠拢留守儿童,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这样他们的心扉就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日记、作文与其进行沟通。甚至学校开放图书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家校通电话,可以通过学生日记、作文、给父母写信等方式与家长教师沟通。学校还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留守儿童生活、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如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漫画、歌咏比赛、特长培训、书画展览……提供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教育、农村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整合,才能共同构筑起以学校为中心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城墙。
  参考文献
  [1]《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2期 费文斌
  [2]厦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初探
  [3]山东 :垦利县农村留守流动妇女儿童调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091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