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本科按大类招生相关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高校招生的一种方式,是国内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按大类招生模式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打破了以往固定的招生模式,是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的合理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明确学校教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按大类招生需要使学生先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再选择攻读适合自己的专业。这种模式具有传统招生模式没有的优势,但是在具体实施这种招生模式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基于此,针对问题从教学管理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合理解决措施,不断健全完善按大类招生的模式。
  关键词:大类招生;高校;措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0000803
  引言
   按大类招生的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宽专业领域,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例如北京大学创办的元培实验班就是一个典型。这种新颖的方式在全国高校中得到良好的推广和实践,很多的高校引进这种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打破专业和学科的壁垒[
  1]。在本科教育阶段建立以素质教育的跨学科体系,从基础知识领域中为学生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很多不同专业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和认知,便于学生做出专业选择。按大类招生只是为学生多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渠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改进,我们对此要做出冷静的思考和判断[2]。
  一、大类招生中“类”的内容
   按专业招生是每一个专业包括一个具体的专业代码,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非常有限,大部分学生不了解专业具体的培养方向,认识很模糊,过于盲目地追求“热门专业”,家长只关注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很少关注过学生的兴趣,实施按大类招生模式之后,将很多专业归入一个大类,设置专业代码,增加学生选择专业的机会。目前全国统一招生存在按专业招生和按大类招生两种模式,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选择,要注意两种模式的区别[3]。按大类招生是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采取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方式主要是按学科大类招生,合并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不再按专业方向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只需要填报专业大类即可,不需要填报具体的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前两年不具体分专业方向,学习基础理论和公共课,到大三时再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大类招生不仅仅是招生方式上的变化,而是对中国大学生教育的思考和变革。国家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是社会紧缺的重要资源,高校承担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4],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得到市场的接受和肯定。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就会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过去按专业方向招生的模式下,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定死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不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社会就会对高校培养的学生存在排斥的现象。按大类招生可以有效解决高校教育培养的弊端,有利于高校有效结合专业方向和市场需要,为社会培养专业性强的优秀学子。目前实行按大类招生的只有部分高校,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按大类招生;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河海大学基地强化班采取实验班的模式招生,但是不同高校有不同的“类”,各个高校对大类的分类方法和涵盖专业均有差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充分了解招生信息,避免填报志愿时出现差错。
   二、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培养人才,但不适用于全部高校
  按专业招生是国家长期实行的招生模式,对专业划分得很仔细,学生选择专业时非常受限,导致进入学校后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根本没有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没有转专业的机会,学习就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按大类招生既照顾了学生的兴趣也充分结合了市场的需要,便于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但是按大类招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高校。按大类招生使国家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大类招生要求学校学科全面,又要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问题[5],所以按大类招生实施起来很困难,只有综合性大学凭借优秀的教学师资和齐备的学科门类实行了按大类招生,专业性大学受到条件的限制放弃了这种方式。所以专业学科少,师资缺乏,配套设施差的高校无法实行按大类招生模式。
   三、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学生专业培养,但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按大类招生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不盲目,使招生、培养、就业实现有机的结合,但如果高校为了保证学校学科的完整性,不取消专业,按照学生的要求开展教学,那么只有大部分学生可以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少部分人还是在不喜欢的专业中痛苦挣扎[6]。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专业方向是按大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实施这种模式的高校,通常是按照学生志愿、学生学习成绩、学校专业的设置、社会需求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学生的专业,但是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会倾向于热门专业[7],追求其良好的就业率和就业前景,大家都抢着填报热门专业,冷门专业备受冷落。由于高校教学条件和配套设施的限制,不可能把学生集中于一个专业,为了保证学科的完整性,冷门专业依旧招生,只好限制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强制专业分流,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而且学校采取的是按学生学习成绩分流,不利于冷门专业的建设发展。按大类招生之后,学生就上演了一出出专业争夺战,这是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于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大类招生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8],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有效地结合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顺应了高校培养人才和改革教学的大形势,作为一种新型的招生模式,学校还应从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学生专业分流等方面做出改进,推动国家高校教学招生改革。   四、按大类招生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1符合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思潮
  进入新时期后,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都渐渐地重视起来,很多国家把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世界各国都认为,让教学改革得以实现的方向是:加强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进行综合性课程的教育,这是对人才培养进行改革的基本途径。而进行大类招生和对人才进行的培养正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体现。
  2有利于高等学校专业的改造
   为了满足“宽口径”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上世纪末教育部对本科教育的专业目录进行重新的调整,把超过500种的本科专业变为249种。而第一次的本科教育专业目录的调整则是从
  813种调整为500多种。这两次调整的力度不可谓不大,根据教育相关人士消息,在适当的时候,教育部还会进一步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直到本科专业为百种左右。从这两次对本科专业的目录进行调整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对高校中以专业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时候,教育主管部门花费了很多的心血,也下了很大的决心。事实上,对专业数量大幅度的压缩的过程也是“大专业”形成的过程,也是在逐渐向以学科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渡做铺垫。在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形成的大专业更加符合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前设置的专业,分工虽然比较细致但也致使专业面有较大的局限性,所谓的专业教育带有浓厚的职业性色彩。就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来讲,这种局限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同科技发展融合的趋势也背道而驰。以学科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专业的调整得以促进,不断地对专业观念进行淡化,使专业转型为复合化,让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复合型的特点。
  3有利于平衡“冷、热”专业生源
   由于社会就业趋势和人们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学生报考的专业很不均匀,出现了所谓的 “冷门”和“热门”专业。学生在挑选专业的时候,都挑选“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较多,录取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反观“冷门”专业则很少有人问津,考生报的少,录取人数偏低。这就导致学习“热门”专业学生的质量难以控制。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合理的。要是实行学科大类招生,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很好地解决,因为一个学科大类是由多个专业组合而来的,
  其中不仅有“冷”门专业也有“热”门专业。学生以学科大类的“身份”进入高校,对他们统一开展前期的培养,可以很好地克服由于对专业过分的强调带来的矛盾,对考生的流向、质量可以很好地控制,让高校各专业招生的人数客观地反映社会的需求。不仅如此,学科大类包括的专业方向有很多,在后期的人才培养中,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可以很好地避免由于考生或者家长对高校专业的不了解而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出现“一报定终生”的局面。
  4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高校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和人才的培养,对过去专业设置过于细致而导致的分散局面可以很好地克服,让院、系为主体的教学组织结构在高校中形成,让院、系在教学全过程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得以实现,有利于高校对教师、设备的合理使用,促进高校有效地配置有限的教学资源,让高校的效益进一步提升。院、系的培养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对课程体系重新构建,让课程设置显得更加的系统化、模块化,让学分制的实行进一步地推进。除此之外,高校以大类进行招生之后,学生进行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时候都可以以大班的形式进行,教师实行竞聘制度,选拔出优秀的老师进行课程的讲授,这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5有利于因材施教, 造就优秀人才
   高校以大类进行招生和对学生进行培养,为培养模式的优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对学生学习的课程提出较强的包容性要求,因此,学生可以选修跨学科的课程,也可以同时攻读两个学位,让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也可以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把因材施教思想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规格的实施,让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类型的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有机地把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结合起来,让培养的人才更加的优秀。不仅如此,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高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也非常地有帮助,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让我国高等人才培养更加的系统化、专业化。
  6专业分流中“需求”与“供给”产生矛盾
   实行大类招生确实降低了考生在志愿填报上的风险,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隐患。在进行专业分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依据而并非对考生的专业志愿完全地服从。以国内某二本院校为例,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的依据是:大一考试成绩的75%+高考成绩的20%+5%平时表现,经过这个公式的转化,综合考虑学生的分数和专业志愿情况进行分流。这和招生时候所说的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较大的出入。据调查,国内很多重点院校在对专业进行分流的时候,“需求”和“供给”矛盾比较突出,要是某个专业分流而来的考生没有达到专业分流人数的最低量,那么当年学生的培养就要暂停。这就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效益以及对利益的分配。这样做反而加大了学生对专业选择的集中度。对于这一点高校应该进行积极的思考,找出行之有效的分流措施。
   笔者认为,首先就是在分流的过程中加强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根据调查,学生在进行专业分流的过程中主要还是咨询家长和亲戚,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专业不明了,认识得不清楚,同时对自己也没有很好的定位,此时老师要是进行充分的指导可以让这种情况得到很好地解决。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是每个老师负责几个同学,然后对他们的知识、特长、兴趣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给负责的同学讲解专业的情况,适时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在分流专业上一些建议,同时也可以给予自愿分流到冷门专业以奖励,这也是一个不错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总之,在不违背学生分流志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分流,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自己想学的专业,这样才能让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自己教育的特色,以便于高校更好地发展,让培养的学生更加优秀。   结语
   总的来说,按大类招生模式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打破了以往固定的招生模式,是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的合理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明确学校教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和配套的设施,建立成熟的管理制度,时刻挖掘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合理制定学生专业分流规定,充分发挥按大类招生的优势,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家君.学分制下高校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2]王恒安.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12.
  [3]冯开甫.高校按大类招生的冷静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85―87.
  [4]张扬,孙志良.高校按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SWOT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6)
  :57―59.
  [5]Kew J, Rees GL, Close 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ed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 es improves depi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tomy of the
  frontal sinus an d recess. Am J Rhinol 2010,16(2):119―123.
  [6]Shelbourne KD, Brueckmann RR. Rushpin fiXation of supracondylar and inter 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femur.J Bone Joint Surg Am,2010,64(2):161―169.
  [7]Tabit CE, Chung W B, Hamburg NM, et a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diabe tes mellitus: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Rev Endocr Metab
  Disord,2010,11(1):61―74.
  [8]Endemann DH, Schiffrin EL.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J Am Soc Nephrol,20 10,15(8):1983―1992.
  Some Thoughts on University Large Class Enrollment
  DAI Chaoqi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Abstract: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based on large class enrollment is a method of domestic university enrollment and a main trend of domestic teaching reform. Large class enrollment corresponds to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breaks through the fixed enrollment mode and is a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cultiv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universities should clearly defin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chool running concepts based on their own situations. Large class enrollment requires that students choose majors suitable for them after acquiring some basic knowledge. This mode has som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enrollment mode, but some problems emerge in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some reasonable measures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mode of large class
  enrollment.
   Key words:large class enrollment; university; measures;
  thought
  (责任编辑:朱 岚)  2015年10月第34卷第10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629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