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步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构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存在问题,提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条途径和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通过有效载体建设全方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问题对策
  
  大学的本质在于文化,而求真育人是大学文化的本质。大学教育不只是教人知识的,更是教人如何去关怀人的,因此大学教育不只是普识教育,或是通识教育,而是人文教育。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国社会主义转型期,大学文化和精神正日趋淡化。在“崇尚物质,忽视人文”的文化生态危机下, ,大学难以发挥引领文化的使命。说起大学面临的文化挑战,不能不令我们充满忧虑。
  在现代社会,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就业教育逐渐遮蔽了人文教育,现代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多是专业技术人才、专家,而不是具有人文素养的学者。因此,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谈的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存在于高校校园内的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的主体包括大学生和全体教职工群体。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内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既包括课堂文化,也包括课外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的表层结构,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狭义的校园文化则仅指以课余文化活动为表现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校园文化的范畴主张一种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
  1.2校园文化的特征
  长期的沿袭性。校园文化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它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漫长过程。没有历史的学校是形成不了校园文化的。这种文化的形成应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逐步为社会所接受、认可,并体现其特有的社会价值。每所高校,尤其是历史比较长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沿袭下来,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传统还体现在物质形态的文化积淀上,如校园的人文景观,感染和影响着代代师生。
  教育的导向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帮助广大师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激发动力,指导行为;校园文化引领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新风尚。对广大师生而言,校园文化是高尚道德养成的有效途径,促进了高校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校园文化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促进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广泛的参与性。广大师生的参与是校园文化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追求。因此,广大师生以极大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由于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使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作用和影响都大大提高。参与活动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形式的多样性。不同规模、性质的院校,其校园文化的特色各不相同。同一院校内,不同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等,其文化特征也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因此,形成了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
  2.1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理解上的局限性。校园文化建设被理解为课堂知识传授以外的一些添加剂,以为开展了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学术讲座等便是具有校园文化了,对校园文化缺乏全方位的深入思考。一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是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除学生参与外,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参与,而专业教师与其他行政人员很少参与,与学生的交流也是屈指可数,忽视了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共同作用。实际上,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他们的整体凝聚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高校办学和培养人才的整体目标上来,缺乏现实的实践根基和活动机制。
  2.2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实践的表面化。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立体性。一些高校正是由于内容和手段的单一,才导致长期以来还未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这样的校园文化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会被逐步淘汰出局。同时,一些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与校外力量的交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参与人员主要是校内人员,而缺乏校外人员的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把目光主要集中在校园内,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与社会脱节。
  2.3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发展失衡现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层面。目前,由于受价值观多元化的负面影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考虑到建设的本质是为实现高校培养目标服务的,是为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的,只是停留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上,缺少了精神文化底蕴的支持,缺乏创新,盲目地套用他人的经验和模式,没有对深层次的文化思考、高素质的文化内涵表现出关注,最终削弱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
  三、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3.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校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各高校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合到高校校园文化之中,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大学校园文化的道德规范力。
  3.2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齐抓共管,是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到实处的关键。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校园团队精神是全体师生员工独特的精神风貌,教师要有学者风度,学生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学校的权威不是职务的高低,而是学问的高深,知识和智慧是校园团队精神的核心;其次,学校的各个部门、师生员工都树立起共同的意识,要把学校这块育人之地建设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片沃土,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到高校发展的整体布局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就有了最重要的基础。
  3.3通过有效载体建设全方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是最为核心的,制约着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各高校应当利用有效载体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协调发展。首先,以硬件建设为载体、美化育人环境。校园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是建立校园文化的前提。现代化学院就必须设法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角落都尽可能的体现校园文化、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专业特点。将学校教育的宗旨和专业内涵传达给大学生和社会公众,从而建立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其次,以舆论导向为载体、形成氛围优良的校风。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层次较高、理论色彩浓厚、网络信息服务便捷的优势,通过现代化的媒体和手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让文化校园成为激活思想、放飞学习、张扬个性、唤醒生命的圣地。第三,以校内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外交流,丰富校园生活,烘托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成为创办特色学校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以树立学习楷模为载体,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英雄模范人物是校园师生员工仿效的榜样,各高校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和对学校有突出贡献者,在长时期的努力工作、热情奉献和艰苦奋斗中,他们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爱好习惯,往往体现出高校推崇的价值观,对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强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向阳.21世纪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02(7).
  [2]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J].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18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