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中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对“解决问题”心存恐惧,看到较长的题目就不知所措,不懂得从众多条件中择取解决问题所需的相关信息,至于这些条件中还隐含什么条件,学生感到更加茫然,因此无法正确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数学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抽象性、符号化等特点,学生往往对数学信息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无法正确理解以及准确判断题意。如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呢?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谈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阅读训练,培养信息收集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习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学困生。” 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数学交流能力。现行的数学教材以文字、图表、符号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了丰富的内容信息,因此,为了解决问题,首先要教学生学会从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抽象出数学本质问题。
  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出示例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仔细观察,边读边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阅读后汇报交流)
  学生1:明明做完作业才去踢球。
  学生2:他们10:30要一起去看木偶剧。
  学生3:问题是要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说完三个信息后,学生安静了下来)
  教师:题目中只给我们提供了这些信息吗?孩子们,我们在收集信息时不仅要读文字,还要注意观察题目中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题目还提供了哪些信息?
  学生4:明明和小伙伴在锻炼身体的时候是7:15。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4:他们边上有个钟面。
  教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钟面也隐藏着题目为我们提供的数学信息。
  学生5:明明做完作业的时候是9:00。
  学生6:题目还提供了三个时间让我们选择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分别是7:45、9:15、10:50。
  教师:哪位同学能将刚才找到的所有信息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7:明明在7:15锻炼身体,9:00做完作业,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要去看木偶剧,题目要我们圈出钟面上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一道简简单单的数学问题里面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信息,如果学生无法正确解读出来,就一定无法正确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动笔解决问题,而是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中细细品读,孩子们对题意也就了然于心。
  二、加强数量关系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分析各种数学信息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总结规律。如果学生不能理清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从纷繁复杂的情境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并解决问题。因此,只有学会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时,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解决问题。
  通过第一阶段的信息解读,当学生明确题意后,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抽象出的數学问题全面分析其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表象,从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例3《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第一阶段的信息解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问题: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怎么确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在四人小组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学生1:明明踢球是在做完作业之后、看木偶剧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应该在9:00之后、10:30之前,三个时间只有9:15符合要求,所以应该圈第二个钟面。
  教师:这位同学用推理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学生(异口同声):同意。
  教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2:我把明明他们做的事情和时间对照后再去看三个钟面,一个一个地判断,第一个钟面是8:45分,明明9:00还在做作业,所以错误,第三个钟面是10:50,明明他们10:30就去看木偶剧了,所以也是错误的,那就只能是第二个钟面了。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是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一个一个排除,采用的是排除法。你们能像刚才几位同学一样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急于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找到每个时间点的前后关系,进而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三、加强回顾反思,培养检验问题能力
  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不能急于进行课堂总结,也不要急于练习,应该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清思路,回顾在解题过程中的疑惑之处,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仔细加以琢磨,进行自我检验和调整。
  (一)反思思维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问题和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梳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检验自己的解题是否正确。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反过来可以说是“一班比二班少得3面”。解决问题时用12+3=15(面),通过检验,15-12=3(面)符合题意,所以解答正确。
  (二)反思解决问题的结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实际情况对解题结果进行估算,查验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如果得出的结果不是刚好是整数,而是出现小数或分数,说明结果是错误的。
  四、加强有效练习,强化解决问题能力
  著名数学教育家顾汝佐多次倡导:“小学数学课堂要保证学生有静静思考和独立解题的时间。”孩子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都要遵循“初步理解——练习巩固——应用提高”的规律,因此,教学新课后,可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通过“找联系、辨差异”全面灵活地进行数学思考,有助于促进思维的深刻性,强化解决问题能力。
  五、结语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加强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各种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以及回顾反思,检验问题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并通过有效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周子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7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