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单片机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单片机技术也成为当前社会非常流行和热门的技术之一,社会对单片机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长相当迅速,如何培养单片机技术技能人才也成为了社会思考的一个热门问题。
  关键词:教学;单片机;教学;实践
  单片机作为一种集成微处理器,由于具有轻巧、方便的特点,成为了许多行业的首选。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单片机技能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开设单片机课程的中职学校也越来越多。但从几年来的单片机教学经历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单片机这门课程入门难,概念模糊,对理论基础要求高,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差,所以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不牢,教学效果往往不佳,现就如何在单片机这门课程上进行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材一般是以单片机的结构为核心编写的,这样的教材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高,适合帮助学生理解单片机的内部机构,但对于普遍学习基础差的中职学生是不适合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项目式教程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所学的知识点分解成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每次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分解项目式教学。例如,在做“数码管时钟电路”时,可将其拆分为四个闯关游戏:“游戏一:单一数码管的静态显示”,“游戏二:八位数码管的静态显示”,“游戏三:0s到60s数码管显示计时”,“游戏四:数码管时钟电路的制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对逐一对任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闯关游戏。
  在闯关游戏一时,要求掌握数码管的字符编码原理;在闯关游戏二时,要求掌握动态扫描的原理;在闯关游戏三时,要求掌握中断定时器的应用;在闯关游戏四时,要求完成程序的综合设计。这样,不仅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进行。
  二、采用多媒体实践环节教学,改变考核方式
  在单片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践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学好一个知识点必须掌握一个知识点。比如在讲定时器中断时,可以“制作一个数码管显示时钟电路”为项目,教师首先可以将做好的时钟进行展示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学生根据教师分解的项目任务,采用小组合作来进行上机操作,教师在学生的上机操作过程中起到巡视引导作用,学生通过编写程序,画protues电路,通过protues仿真来验证程序和电路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根据仿真电路做出实际电路。这样,就把一个抽象的教学内容活生生的现实化,给学生一个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考试方式上,注重平时课堂练习,把学生上课表现以及上机操作的完成情况纳入到期末考核成绩中去。同时,把传统意义上的理论试题变为一个个课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完成自己的课程项目作品,这样既能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鼓励学生,建立课堂评价机制。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学习缺乏目标,缺乏信心。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提前做好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向学生贯彻“技能在手,就业路宽”的思想,多鼓励引导学生,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引导学生爱上《单片机》这门课程,使学生“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同时,建立课堂评价机制,通过自评、组评、师评的方式来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在课堂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表扬并加平时表现分。
  四、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展各种各样的技能比武。
  在中职学校,学好专业技能同样有表演的舞台。“普通教育有高考,職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建立单片机学习兴趣小组,鼓励学生们积极报名参与,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比武,在让学生在竞赛中重拾信心,重树目标,重获学习的动力与学习的快乐。同时,在比赛中取得好的名次的学生可以推荐参加市技能比赛,省技能比赛,甚至全国技能比赛。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比赛获得更大的成长、锻炼。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不同的学生没有固定合适的教法。但不管怎样,单片机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注重重基础、重能力、重应用的原则。同时,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不断的开扩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学好多媒体技术。只要这样,教师自己才能进步、成长,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才能为新时代培养技能型人才奉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单片机技术项目式教程(C语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8
  [2] 《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雷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02
  [3] 《单片机技术及应用》(万吉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8
  [4] 《51单片机C语言教程》(郭天祥)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