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型学习”视域下职业教育国际学生培养探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微型学习”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作为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媒体的微型内容的学习,“微型学习”的理念和方法适应职业教育国际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性需求、适应职业教育国际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将会对职业教育国际学生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微型学习;个体差异;自主学习;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236-02
   互联网时代,当微博、微信成为当代中国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微小说、微电影成为当代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教育也将开启“微”时代。首先进入中国大众视域的教育话语是“微课程”(Minicourse),运用建构主义方法生成的“微课程”已有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西方教育界日益受到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发布以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尤其是2012年9月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首次将微课列入竞赛赛项,随着“翻转课堂”的概念普及,“微课程”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载体,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不断实践总结,涌现了大批优秀案例。
   “微课程”的理念和平台推广使“教”与“学”的行为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相互补充,“微课程”不仅对网络技术新环境下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学生能力构成中更重要的部分。作为“微课程”的关联词汇,“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概念也日益引起教育界重视。
   一、“微型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微型学习”的概念由奥地利学习研究专家林德纳于2004年提出,是指基于新媒体的微型内容的新型学习。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特点鲜明:(1)学习可移动。学习者通过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获取学习信息和材料,内容及呈现方式实现动态化。(2)学习具有微型性。学习的内容化整为零,细化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呈现时间在30秒到15分钟之间,适合利用零散时间学习。(3)学习时间、空间不受限。内容短小,学习者只要能接收或打开信息,即可根据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展开学习。(4)学习内容形式多样化。内容可以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也可用超链接、邮件、新闻等形式拓展。
   将“微型学习”应用于职业教育国际留学生培养,是在“微型学习”理念指导下,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为载体,将片段化、动态化、零散化的学习内容通过30秒到15分钟的短视频、微文本等呈现方式,为职业教育国际留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方式。在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纷纷进入职业教育国际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微型学习”理念为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更好地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解决基于留学生个体差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二、“微型学习”应用于职业教育国际留学生培养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国际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时间、学习场所等主客观条件对学习成效有影响,借助“微型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正视国际留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国际留学生主观的学习需求,将对提升职業教育国际留学生的培养质量起关键性作用。
   (一)适应职业教育国际留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性需求
   职业教育招收的国际学生语言基础、知识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个体能用于语言、专业学习的时间也会有较大出入,大多数学生在融入中国文化氛围、中国人生活方式、中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耗费了极大的体力精力和时间,导致能用于学习的时间往往比较零散。
   同时,职业教育国际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多样,有到中国观光顺带学习的、有专程到中国学习中文及中国文化的、有到中国拿文凭以便回国后为中资企业服务的、有接受国际化教育提升能力以获得更好发展的。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由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的,学习者有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观意愿,以期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积蓄力量;另外,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日增,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企业“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对具有跨文化能力、对中国语言文化有掌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国际学生未来就业发展定位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导致职业教育国际学生学习需求的不一致。
   “微型学习”针对的学习内容简洁,可以很好地适应利用零散时间的碎片化的学习;“微型学习”呈现的内容丰富,可以满足需求多样化的国际留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
   (二)适应职业教育国际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学者Garrison等人在2000年提出了著名的探究社区理论,指出:教学中存在三个关键要素——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教学临场感(Teaching Presence)、认知临场感(Cognitive Presence);只有当这三个要素的水平都较高时,有效的学习才会发生。要提高职业教育国际留学生培养质量,必须增强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临场感,协同学习即是增加国际留学生学习临场感最佳的方式。
   职业教育国际学生在年龄、社会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职业教育国际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的学习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职业教育国际学生可以参与班级教育形式,选择面对面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过程;也可参与学习小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情况反馈学习成果;还可以选择网上的网络课程与线下教学辅导相结合的形式。    出于成本需要,职业院校在国际学生培养过程中大多采用班级制教学,班级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依照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制定,对于语言能力或技术技能水平高出或低于平均水准的国际学生而言,是难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的,因材施教往往只能在活动中体现。
   协同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境。“协同”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强调组合效能大于个体功能。“协同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既是学习资源,又是学习环境,学习者通过交流互动获取知识,增强协作,完成意义建构。这个过程中,不仅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增强,每个学习者都根据自身情况形成个体发展区,既保证基本任务完成,又有效引导学生挑战更高难度,从而充分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益。
   “协同学习”需要职业教育国际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的水平,作为学习成效的保障。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针对学生个体情况,开展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应用合适的策略开展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国际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新的学习需求,还有效促进留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养成。
   “协同学习”还需要师生能将完整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小的知识点,主要是两大块:一是基本型内容,是简单的基础性内容,所有学习者必须掌握;二是属于发展区的问题,有难度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依靠个体解决不了。结合“协同学习”理念组织的课堂中,靠优等生的梳理引导、靠“微课程”的重难点突破、靠小组协同,构成多元化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学习者的人际交流、认知能力都得到提升。
   可见,“微型学习”与“协同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微型學习”连接课堂内外学习者,促进他们的交流互动,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促进他们形成自己的发展区。学习理念和方式的转变,给我们展示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可能性。
   “微型学习”是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媒体的微型内容的学习,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将“微型学习”引入职业教育国际学生培养,这对职业教育思考如何能够满足国际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雯.关联主义视角下的青少年微型学习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8(2).
   [2]冯晓英,刘月,吴怡君.学习者在线学习水平的学习分析模型研究:临场感学习分析模型构建与方法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8(7).
   [3]王伟,吴昊,钱风华,等.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4).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23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