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教育中的数学“快乐学习”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促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学会很多新的数学知识,从而领略到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改变现状,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
  【关键词】数学;轻松;自由;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并不是那么的深奥难懂。我们往往认为只有课堂才是孩子学数学的唯一地方。而这个环境又是那么令人紧张,其结果只能是“望数学而生畏”。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我觉得在组织幼儿进行数学活动时可分以下三步走。
  一、注重数学环境的开发、创设和利用
  《规程》中指出:“要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数学环境的开发、创设和利用的首要依据是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方向。数学教育目标是我们开发、创设和利用数学环境的唯一依据和方向,无论隐性环境还是显性环境的开发、创设和利用都必须从数学教育的目标出发。我们在教给幼儿粗浅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对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其对数学的探究欲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提高其数学技能等问题予以重视。不同的数学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幼儿园的数学环境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周围环境中自然存在的隐性环境,二是教师根据数学活动目标有意识创设的显性环境。这两种数学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二、注意在教学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死板抽象,使教师越教越烦,幼儿越学越厌。教师应注意对幼儿进行数学兴趣的培养,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
  1.开展区角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力作不同选择,而根据活动需要创设的区角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我带领幼儿到教学区里进行分类教学,逐一出示图形宝宝请幼儿摆摆,玩玩,观察其特征,然后请幼儿按要求把同一类型的宝宝领回家。如:A.形状一样的;B.颜色一样的;C.大小一样的。幼儿可分组进行,也可个别进行。通过开展区角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变成感知的形象,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在做做、玩玩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要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幼儿真正地“做科学”。动手操作则是最好、最直接的认知过程。如: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我们尝试创设去小动物家做客的的游戏情境,小朋友们包糖果、串糖葫芦、串项链等等。在做做、玩玩中掌握了学习内容,培养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幼儿手指的小肌肉,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幼儿的全面素质。
  3.创设一定的难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习困难,如果都由教师解决,那么幼儿就很难得到锻炼,更别谈主动克服学习困难了。为此,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有意设置一定难度,并放手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发现和解决,能让幼儿在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的同时,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提供可选择活动时可从以下四方面做准备:第一,活动材料的可选择。教师围绕活动设置的材料应是丰富多样的,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成品、半成品的材料或自然物进行活动。第二,活动内容的可选择。幼儿在选好材料后,同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活动。第三,活动难度的可选择。幼儿可根据自己活动能力选择难度不同的活动。第四,活动方式的可选择。实践中,大部分6-7岁的男孩爱好拆卸、拼装的操作活动或建构法;而同年龄的女孩则喜欢角色模仿或艺术表演活动。因此,即使在同一活动中,教师也需考虑幼儿的性别差异等等为其提供多样化的操作形式。
  三、在“趣”“奇”“思”的数学环境中主动探索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在“趣”“奇”“思”的数学环境中主动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趣”的环境
  创设有趣的环境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向幼儿提供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兴趣和认知倾向的环境条件。如在“一一对应”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设计了“小白兔,真快活,挎起篮子拔萝卜,拔到1个转1圈,拔到2个跳2下,拔到3个笑3笑,哈哈哈!拔到4个拍4下(腿或手),拔到五个数一数,1、2、3、4、5,拔到6个转回家,咚咚咚、咚咚咚(手做敲门动作)!”游戏中的转、跳、笑、拍、数、敲的次数与拔的萝卜数一一对应。通过游戏幼儿很快感知到数与物的对应。
  2. 创设“奇”的环境
  对幼儿来说,自个的家是一个产生和满足好奇心的神奇园地。不管是客厅、厨房还是阳台,只要有不认识的东西,就能激起小宝探索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叫幼儿亲自接触一下各种形状的蔬菜,亲眼看一看蔬菜是如何变熟的,不但能满足幼儿对蔬菜的好奇心,还可以激起幼儿对炒菜的兴趣,激发幼儿更深层次的好奇心。有空的时候教师可以多带幼儿到野外活动,或多带幼儿去公园、动物园,将更容易使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
  3. 创设“思”的环境
  3到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个性化的發展阶段,孩子的个性化养成以及道德观念的树立都是在整个阶段有所发展,同时,也是培养孩子个人素质发展的黄金阶段。幼教的工作不是简单的看孩子,更多是要在孩子幼年阶段启发孩子的思维,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是受益匪浅。所以,要努力地给孩子创设和谐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环境的创设要有着良好的物质环境,还要有着健康的心理环境搭建。比如,在玩跳格子数字游戏的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格子相加减的方法培养孩子对数字的敏感度,幼师在每一个格子里面都画上一些有趣的图案,每种图案代表一个数字,孩子每5步相加计算最终的数字,数字多的算赢。孩子在数字相加的过程中找到规律,让自己获胜。以此培养幼儿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总之,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就能感受到幼儿数学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握各种契机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我们的数学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2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