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在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国家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在创业潮流的角度下研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课程教学创新进行论述。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3-0058-02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持续推进,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不断提高。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大胆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改革的思路构建新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经济社会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企业生产+理论教学+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另一方面的探索是专业对口工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研”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企业生产+理论教学+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过程和目标。结合了企业生产、理论教学以及实践研究三个基础模块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现阶段的探索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探索的维度体现在这三个基础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教学创新有着内在关系的高度统一,其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通过对课程理论教育和企业生产项目进行有机结合来发现现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通过与实践教学研究的融合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高職院校在结合了企业生产、理论教学以及实践研究三个方面高度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课程创新改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企业实践生产的经验为主要目标,从课程创新改革中实现专业课程理论和社会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又以对专业课程的不足和缺陷作为研究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基础和前提,现阶段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便是以课程改革创新为重要的突破口进行的专业教学质量创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创新包括高职课程理论知识的创新与教学方式手段的创新两个主要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对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创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能否实现与企业市场竞争所需的标准,关系到能否实现高职院校、企业以及高职学生三个主体之间保持内在联系的重要教育目标。而现阶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探索应用便是实现高职院校、企业以及高职学生保持内在联系的主要方法。
  (二)“工作+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对口工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有着“双向”作用的教学效果。这个教学效果体现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校的实践教学与企业工作的实际应用的双重标准,将课堂教学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运用,这种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专业课堂知识的方法有利于降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带来的差异性,并有助于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学习中的专业知识模糊点加以探索和研究。实践中对专业知识模糊点的探索和研究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对已经了解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模糊点在课堂学习中加以积极探讨,这样更能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从工作和学习结合的专业的教学课程可以总结出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呈现的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两者都以结合教育理论和实践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探索的重点内容。实践和教育理论相结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形式上的划分本质上是由实践学习的模式决定的。二者在目标上呈现的关系体现为,高职专业理论知识与高职专业对口实践内容,在个体上突出强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转换,而其探索的目标都以增强高职院校专业学生的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受制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价值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本身便是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基本导向,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企业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发生变革,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进行适应这种变革的创新。而同样创业教育的需求也是在创新企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脱离了企业创新需求的专业课程本身并不能够当作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准。传统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目的是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目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价值更加体现在,为产业升级时代下生产方式以及创业方式的变革提供相适应的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产业创新方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作为课程教学创新的导向,在课程创新和改革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与对口企业、创业基金组织、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将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企业经营方式与管理方式的变革有效结合,在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中获得与创业需求一致的效果。
  (二)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方法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创新要把专业课标的创新作为实施的准则,对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要强调学生学习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实际应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定规范的实践课程体系前提下要严格按照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课堂教学,这个过程有利于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以及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创业过程中企业经营方式与管理方式的变革,结合自身的教学环境建设来提高对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和改革的重视度,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应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变革的职业能力发展。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创新要体现以企业在互联网下生产方式变革的实际需求作为导向,对课程的教学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在课程教学创新中要增加创办企业的流程、成本以及风险控制等内容,同时要在课程改革中做到有效体现具体细化的投资管理、信息管理以及项目资金借贷管理等内容。专业课程教学创新与教师的教学思维、学生的发展思维以及高职院校本身的目标思维有着内在的联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入手,这样才有可能改变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发展方向,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创新创业型人才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重视度不够的局面。   (三)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实践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创新的重点在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包含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活动的改革以及教学目标的改革等多个方向。而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充分地结合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进行系统的、阶段性的改革步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方向普遍具有任务化、实践化以及应用化的特点。高职院校课程创新同样具备这样的一种特点。因此要从任务化、实践化两个角度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索研究。
  要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任务化着手。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化指的是教学目标要以企业交易中的各种分类方向为重点,对学生创业能力进行培养。这就需要对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目标空洞化和综合化的现状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在确立教学目标任务化的过程中要把傳统教学目标中以教材内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变革为以创业过程中的具体环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中要强调创业中的企业发展原则与流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例如创业过程中要求对不同的模块进行不同方式的发展。传统课程只讲企业职责需求的原则,而教学改革中要将企业创新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演示。这就需要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教学方式的实践化作为教学方式的重点。教学方式的实践化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中要以实践化教学方式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在课程的设计中体现出操作性和时代性较强的特点。高职院校课程的操作性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充分利用现阶段企业活动中应用的各个原则。而高职院校课程的时代性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的转换要用到现阶段政策,从而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就能掌握创新和创业所需要的个人素质和社会环境。
  三、结束语
  在产业升级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的这种市场环境的作用下,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创新,其目标是培养产业升级所需要的以创新水平为导向的全面型创业人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在这种环境下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就需要其以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为参考对象,在信息化时代下构建和创新出符合专业特色以及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忠慧,刘俊栋,郝子悦,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7(4):280-281.
  [2]王文芬.“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7(14):112-113.
  [3]马云鹤,唐雷.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7(4):73-74.
  [4]施春峰,郑莹.关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3):133-134.
  [5]崔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7(25):122-124.
  编辑 尚思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