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针对幼儿不适宜行为的指导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采用非参与性观察,运用事件取样法研究了幼儿不适宜行为的背景、类型,并观察了幼儿教师针对幼儿的不适宜行为所作出的指导策略以及幼儿的反馈。
  关键词:不适宜行为 有效策略 幼儿反馈
  一、问题提出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幼小、身体柔弱,因此还不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他们做出不合理的、错误的行为不应只是受到我们的指责和排斥,我们成人,特别是幼儿教师更应对这种行为表示接受和理解,从而在面对幼儿做出的不事宜行为时做出有效的指导。幼儿教师的无效指导策略,不仅不能制止幼儿的不适宜行为,反而会使幼儿形成一种抵触心理,降低其自我效能感,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幼儿的不适宜行为,支持有利于发展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并且在幼儿学会自我控制时,增强他们的自尊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观察并研究教师针对幼儿不适宜行为的指导策略对幼儿园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在这里我们不把幼儿的这种出错行为视为传统意义上的不良行为或问题行为,而是依据加特雷尔(1995)划定的范畴,即把幼儿出错的行为视为“尝试错误的行为”或“不适宜行为”,本文在此界定为不适宜行为。[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为非参与性观察,以大班幼儿及幼儿教师为观察对象,所选班级为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和济宁市直机关幼儿园的两个大班,共计九名幼儿教师与七十二名幼儿。观察情景为幼儿园日常活动,观察内容为幼儿做出典型不适宜行为时,教师所做出的反应即指导策略,以及幼儿接受教师指导反馈后的行为表现。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法,运用实录式记录方法。[2]
  三、研究结果
  1.幼儿的不适宜行为主要发生在上课时间,占到47%,而游戏、日常生活、户外活动、过渡环节等情境中不适宜行为占比53%。这也对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课程的进度又要在不伤害幼儿自尊的前提下,转变幼儿的不适宜性行为为适宜行为,从而使得幼儿园课程得以顺利开展。
  2.幼儿不适宜行为中最主要的是违反纪律行为,占到一半以上,其次为出错行为占到17%。在在教师指导策略中,言语批评和身体语言暗示为运用最为普遍的方法,分别占到40%和20%,这在幼儿违反纪律行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其中言语批评在除了寻求关注行为外,在其它四种行为中均是运用最多的策略。
  3.在幼儿的不适宜行为经过教师指导后,形成消极反馈即拒绝接受的比例最大,占到总数的40%,积极接受与被动接受的比例持平,大体各占30%,表明我国幼儿教师的指导策略水平还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增加幼儿积极反馈的比例,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幼儿的不适宜行为。在幼儿违反纪律行为、寻求关注、退缩行为中,形成消极反馈的比重明显大于积极接收和被动接受,攻击性行为和出错行为则相反,表明我们的幼儿教师在幼儿违反纪律行为、寻求关注、退缩行为中做出的指导策略欠妥當,需要进一步改进。
  4.教师指导策略中言语批评和身体语言暗示两类运用最多的策略中,积极反馈的比例明显小于消极反抗和被动接受,积极反馈率仅占12.5%和15%。而体罚、忽略法、坐和看亦是如此,积极反馈率均<50%,为无效指导策略。而在鼓励幼儿、改变幼儿活动方式、讨论后果、让幼儿学会解决解决问题的方式四类指导策略中,幼儿的积极反馈则显著高于消极反抗和被动接受,平均积极接受率为73.1%,远>50%,为教师针对幼儿不适宜行为做出的有效指导策略。在此我们给予本研究的结果把幼儿积极接受率≥50%的指导策略界定为为有效指导策略,积极接受率﹤50%的指导策略界定为无效指导策略。这并不代表无效指导策略就是无用的,没有积极效果的,相反,如果运用得当,除体罚外的这些所有策略幼儿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教师运用批评时没向幼儿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怎么做是适宜的,故而幼儿消极反抗较多,继续重复不适宜行为,刺激着教师不厌其烦的运用这种当即简洁有力,事后无效的策略。教师一味地责怪幼儿难管,而不知反思一下自己的策略运用是否恰当。身体语言暗示之所以实际运用中效果之差,主要原因也是教师运用欠妥,没有在运用时和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没有使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期望。
  四、研究结论
  1.幼儿的不适宜行为主要发生在课上,不适宜行为类型主要为违反纪律行为,占到一半以上。[3]
  2.言语批评和身体语言暗示为运用最为普遍的两种指导策略,分别占到40%和20%。
  3.在幼儿违反纪律行为、寻求关注、退缩行为中,形成消极反馈的比重明显大于积极接受和被动接受,攻击性行为和出错行为则相反。
  4.幼儿的不适宜行为经过教师指导后,形成消极反馈即拒绝接受的比例最大,占到总数的40%,积极接受与被动接受的比例持平,大体各占30%。
  5.教师指导策略中,体罚、忽略法、坐和看、言语批评和身体语言暗示为无效指导策略;鼓励法、改变幼儿活动方式、讨论后果、让幼儿学会问题解决的方式此四种方法为有效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CarolE.Catron&JanAllen著,王丽译.学前儿童游戏课程—一种创造性游戏模式[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ThomasJ.Zirpoli著,关丹丹,张宏,申靓,罗良译.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7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