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阳虚水泛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通过收集本科室60例慢性心衰(阳虚水泛型)住院患者,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在传统治疗慢性心衰药物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一周后的效果。结果 一周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心衰有效率为93.75%,传统药物方法治疗心衰总有效率为67.85%,两者比较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心衰优于传统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在减轻患者慢性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中医综合疗法;慢性心衰;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8..02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以心排血量不足,组织血流量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瘀血为特征的疾病[1]。
  中医中药防治慢性心衰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目前的研究看,中医综合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应当是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一个突破点,慢性心衰阶段采用中医的穴位贴敷、中药汤剂的口服以及中医的导引锻炼等综合管理,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恢复,具有很好疗效,其具体方法如下:
  穴位贴敷治疗方面:主要选用足三里、关元、气海、内关、肾俞等处穴位贴敷,以健脾益气、温阳补肾。
  中药汤剂方面:选用益气温阳,化瘀利水方药治疗慢性心衰,组方启发于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治疗心衰3,并结合昭通本地方的地域特点,及我科室科内组方多年经验经过加减而成,简称科内制剂(其组方有炙黄芪45 g,党参30 g,制附子60 g,干姜60 g,桂枝30 g,茯苓30 g,白术30 g,葶苈子30 g,泽泻30 g,法半夏20 g,丹参20 g,桃仁20 g,红花20 g,炙甘草10 g)。本法以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为大法,又与慢性心衰患者本虚(气血阴阳)标实(痰瘀水饮)的中医病机较为吻合。
  中医导引锻炼方面:患者不能下床情况下,教会患者中医的呼吸吐纳,锻炼心肺功能;能下床活动情况下,进行五禽戏锻炼,每天锻炼两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足资料
  选取2018年01月~06月昭通市中医院心内科收住的慢性心衰(阳虚水泛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28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5.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采用病证相结合的方法,以慢性心衰(阳虚水泛型)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1)纽约心脏协会(NYHA)及美国心脏协会(AHA)修订的心力衰竭标准Ⅱ级及Ⅱ级以上。
  (2)符合《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西医的慢性心衰诊断标准,心功能Ⅱ级及Ⅱ级以上,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心肌病。
  (3)年龄45~80岁,男或女性。
  1.3 排除标准
  排除由于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导致心力衰竭者,及合并有心、脑、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病例入组采用随机的方法。初选符合纳入标准者,按随机表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全部来自住院患者。其中治疗组(中医综合治疗组+标准治疗组)32例,对照组(标准治疗组)2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BNP指标、心功能分级、心衰类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均衡性良好。
  1.5 治疗方案
  1.5.1 对照组
  常规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螺内酯片(剂量根据病情需要调整),一周为1疗程。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穴位贴敷、中医汤剂口服、中医导引锻炼等综合管理,一周为1疗程。
  1.6 心功能分级疗效判定标准
  按NYHA分级方法及六分钟步行试验,评定心功能疗效。
  (1)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2)有效:心功能提高l级,但不及2级者。(3)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l级者。(4)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療前后两组疗效比较
  本研究过程中,共收集完成试验病例数为60例,治疗组为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18,P<0.05)。
  2.2 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
  3 讨 论
  中医综合疗法在改善心衰症状以及心功能分级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疗法在减轻患者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血液运行障碍和水液代谢失调,而成瘀成肿,辨证总属本虚标实,其本以心阳气虚为主,瘀血水停为标。本科内制剂具有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之功,适用于心衰心肾阳虚水泛证。心衰血瘀之成,乃气虚阳微血行无力,寒凝水阻而成,治法当补气温阳,振奋心阳以运血,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治法总以温通阳气为要,并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以助血行,并予以中医穴位贴敷以健脾益气、温阳补肾,配合中医呼吸吐纳、康复训练等中医综合治疗,可以增强患者体质,对慢性心衰心功能恢复、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大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 峻.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07):662-665.
  [2] 陈 彦,苏慧敏,王永霞,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肺气虚证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07):118.
  [3] 李 可.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3.
  本文编辑:刘欣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0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