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应用题是数学问题的主要呈现形式,体现出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紧密联系。但应用题一直以来都被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思考能力有限,导致应用题教学效果不佳。对于各项能力和素质都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如何帮助他们高效的解决应用题,是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我认为,只要掌握了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科学开展教学活动,定能够越过这一鸿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畅通无阻。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提出几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应用题教学
  引言
  解决应用题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演算推理能力等要求较高,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回顾以往的应用题教学,过于笼统和机械,没有从学生的能力、基础及思维特点出发,总是不断的讲解,要求学生大量练习。想要提高应用题教学效果,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在这一教学环节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方法。我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灵活运用,摆脱定势
  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常会套用公式,运用同样的方法,在题目稍有变动时就难以理解了。这说明学生存在严重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多提供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打开他们的思路。
  如题,小刚期末考试语文、英语、品德的平均成绩是76分,数学成绩出来后,他的平均分提高了3分。小刚的数学成绩是多少分呢?按照常规解法,可知小刚期末共考了四门功课,要求数学成绩,可以用四门功课的总分减去其中三门功课的总分。由于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3分,四门功课的平均分就是76+3=79(分),四门功课的总分为79×4=316(分),语文、英语、品德三门功课的总分为76×3=228(分),所以张明的数学成绩为316-228=88(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来考虑问题:假设小刚数学也考了76分,这四门功课的平均分仍然是76分。但实际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比其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高出的成绩正好分给每一科,使每一科各增加了3分。这样共多出了3×4=12(分)。思路清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就能很快地算出小刚的数学成绩是76+3×4=88(分)[1]。
  二、分散难点,循序渐进
  数学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知识难度也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步提高。在开展应用题训练时,教师应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基础入手,逐渐提升难度,加入新的知识点,开展层次性的训练。这样一来,将难点进行了拆分,学生理解和解决起来难度就会明显降低。
  例如,6辆货车4次可以运走240吨的货物,用8辆同样的货车可以几次运走240吨的货物?学生首先求出1辆货车一次能运的货物重量240÷4÷6=10(吨),8辆货车一次就可以运8X10=80(吨),240吨货物需要240÷80=3(次)。接着教师提出,照这样计算,用13辆这样的货车运送780吨的货物,需要几次?这个问题比前一个问题难度更进一步,学生有前一个问题的铺垫,更加容易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三、联系生活,体会作用
  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也应该引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样,应用题也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再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脱离现实的数学应用题,不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变成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的单纯灌输,反而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思维障碍,让学生在遇到应用题时产生畏惧心理,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也难以提高[2]。例如:某位同学想要折1000个千纸鹤作为母亲节给妈妈的礼物,他折了3天完成了十分之一,这个同学需要多天才能折完千纸鹤。这个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更喜欢动脑来完成题目。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可以适当增加这个题目的难度,将1000这个数量去掉,更能够考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理解能力[3]。
  四、解题开放,活跃思维
  数学的应用题一般都只有唯一的一个正确结论,学生为求得这个唯一的结果采取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解题套路,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僵化。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该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开放式的思维培养。结论可以有多个,只要思路正确,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结果。例如:小刚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拿出50元钱,让小明到楼下的水果店买一些水果招待客人。小明到楼下问店主水果怎么卖。店主回答:苹果5元一斤,香蕉7元一斤,橘子4元一斤,西瓜3元一斤。教师提出问题,小刚可以有多少种购买方式。这样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但其中一些方案会比较合理,而一些方案会违背生活常识。比如,用50元全部买一种水果,明显与招待客人的情景不符,而只卖1斤西瓜的现象也不是常见的生活现象。这问题教师需要提示学生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五、分析比较,清除障碍
  任何事物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策略,找出异同,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和易混因素进行分辨[4],这是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例如:李明家養了15只山羊,16只绵羊,(1)养的鸡的只数比山羊和绵羊的总数少5只,他家养了多少只鸡?(2)养的鸡比山羊和绵羊的总数多10只,他家养了多少只鸡?(3)养的鸡的只数是山羊和绵羊总数的3倍,他家养了多少只鸡?像这样的应用题我们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至少读三遍题,比较已知条件和提出的问题之间的异同和关键词,接着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一一解答几个问题,这是应用比较法解应用题常用的有效方法。
  结语
  总之,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总体体现。为了使应用题不再成为难题,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及智力、思维发育水平出发,体现出训练的层次性、科学性,抓住重难点,各个击破。在这样有方法、有目的的训练下,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定能够大大提升,数学教育工作也将迈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全寿.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5(34):91-91.
  [2]杨敏.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中国培训,2016(2):73-73.
  [3]朱青.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5(4):77-77.
  [4]马德录.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8):57-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1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