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形成了“生活提炼——探究解题——巩固拓展”的三個环节的基本教学方法,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A,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046-01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激励他们,需要用动力推动他们,这种动力来源于学生的需求,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求和愿望,他们才会拥有这种动力,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学习数学的机会,然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之中,反之就只会机械地、被动地遵循老师的指令去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和愿望,可能来自家长、教师的赏识,也有可能来自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及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后给自身带来的成就感。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每个教学过程都是在特有的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情景会让学生产生兴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这也是源于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在独立学习中获得的激励。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然后又通过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反过来这又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必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会了这些知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中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情境,我们一班和二班进行了一次单元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要评比一下哪个班的成绩好与差?让学生进行讨论,就有学生说:“当然是一班成绩好。”问其原因时,说是最高分在一班。但是也有人反对说:“最低分也在他们班呀!”可是还有学生说:“那得看看总分呢!”有同学也说:“不对,他们人数要多些,肯定他们的总分要高些,我们班人数少,总分肯定少呢!”正当同学们争论不休时,我马上叫同学们安静,怎样才能比较两个班的整体水平呢?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就成了学生们自身的需要。教学中我经常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设计问题情景,与学生的认知造成冲突,他们的内心就会处于不平衡状态,从而学生就会进入“不平衡——探究问题寻求答案——达到平衡”的状态。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思想才会有动力,才会去寻求答案。
  在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了渴望,他才会想要作为一个发现者去寻找答案。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对知识有一种渴望,更是要学生们在拥有了这种渴望之后,在学习上能够取得成功,让学生们真正地获得成就感,获得来自内心的喜悦,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新知识时,教师必须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探究出解决应用题的新方法,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让他们再一次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题目:小明爱好跑步,7分钟能跑1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里跑到学校用了21分钟,那么小明家和学校相距多少米?这样的应用题是类似以前的一种应用题,如果用以前的方法,能够很轻易的解答出来,但是因为学生刚学过比例的知识,因此我要求学生用此总方法来解答这种题目。这时候就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可行的办法,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能很快明白题目的意思,也就能发现:当速度一定,时间与路程成正比,这样就能很快的解答出这道应用题了。当解答出这道应用题之后,再让学生们总结归纳,最后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方法:
  1.先找出题目中已知的数量。
  2.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它与已知量的关系。
  3.特别注意找不变的量。
  4.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就得出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方法。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中,但是并不是都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需要多设计一些不同场景的题目,让学生举一反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深入学生的脑海,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也能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通过多年的实践解教学证明,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师生间深厚的情谊,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建路.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J].成功(教育),2012(1).
  [2]张真菊.浅谈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与策略[J].赤子(中旬),20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05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