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学科整本书阅读策略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相对于学生在课本中的非连续性阅读,“整本书阅读”大大提升了阅读的难度。所以,要想实现“整本书阅读”,有必要进行一些阅读策略的指导,这也是当今语文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旨在从以下方面:利用网络平台,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制定阅读策略,养成良好习惯;进行多元解读,培养个性阅读,来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育;“整本书阅读”;个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準》中对中职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明确要求:“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能根据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选择阅读材料,注重经典作品的阅读,读整本书,不断扩展阅读领域,提升阅读品位。”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课外阅读,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我校在每学期都给学生列书单,这一举措对于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意义。但是,相对于学生在课本中的非连续性阅读,“整本书阅读”会比较晦涩难懂和挑战耐性。所以,要想实现“整本书阅读”,有必要进行一些阅读策略的指导,这也是当今语文教育所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Claire Mcfall)创作的小说,作者从少年人的角度描述了一对少年男女在生死中的相遇、相伴和成长。这个故事里有青春期女孩的叛逆和逃离,有荒原恶魔的吞噬,有生命救赎的温暖,有对光明和幸福的无畏……无论是从情感还是题材,都很适合这个年龄的学生阅读。以下就是笔者带领学生阅读《摆渡人》时所进行的阅读           策略指导。
  一、利用网络平台,激发阅读热情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庞大且快速更新的信息资源库,让人们逐渐习惯“快餐式”阅读,鲜少再有人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宋朝陆九渊曾告诫读书人“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在如此环境下培养学生读好书、细读书是非常重要的,而利用学生喜爱的网络平台,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摆渡人》阅读伊始,笔者先让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东西方有关灵魂、冥府、生魂摆渡的传说、图片、影像等资料,并在超星学习通上创建讨论专题。诡谲的古老传说、生动刺激的情节展示,东西方古老文化的碰撞,这些都深深吸引了学生。在大家热烈讨论之际,笔者适时抛出一系列问题:《摆渡人》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否属于大家刚刚讨论的西方神话传说的一种?在大家的印象里灵魂摆渡者是一幅怎样的形象?如果我告诉大家《摆渡人》中灵魂摆渡者的形象就像大家一样青春时尚,你们相信吗?类似问题,瞬间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迫切的解密心理。当大家进入文本阅读之后,学生可以在学习通上实时更新自己的阅读心得,其余同学可以跟帖回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有疑惑也可以实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学生的阅读热情进一步高涨,网络上的便捷交流也可以激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养成读书时时时批注、思考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结束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了自己的感触与思索,可以将之编辑整理成文,经教师整理后全部上传至学校网络学习平台,以供全校师生欣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思想成果得到别人的传看和肯定后,阅读成就感会激发他们更大的阅读和创作热情。
  可见,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可以创设更优的教学环境,顺势而为将学生带入整本书的阅读情境中,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制定阅读策略,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因此,养成阅读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对“整本书阅读”至关重要。
  首先,做好阅读预设,以问导读。美国学者莫提勒·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读者面对一部作品,要先自己在心里提出四个要回答的问题:(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内容真实吗?(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在阅读任何文本时都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这四个问题也引发了我们有关阅读的三个关注点:关注文本内容,不管是表层叙述还是深层内涵,由浅入深把握作品内容;关注文本特点,包括叙述方式、叙述结构、叙述视角等,将作品内容和写作特点结合,深层次挖掘作品内涵;关注作品与外在的联系,根据接受美学文学活动四要素即作品、作者、读者和世界的划分,读者在阅读时应关注作品与现实、作品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这个桥梁,架起自我与作品和作者的交流和共鸣。“整本书阅读”也应做好问题预设,循序渐进走近作者和作品。
  其次,掌握多种方法,有效阅读。《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要求学生“学习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绘图表、作批注、写心得等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在阅读指导中,根据具体作品引导学生实践不同阅读方法。在《摆渡人》的阅读中,学生可以采用整本浏览再精读的方式;可以采用默读和朗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摘抄个别语段写心得的方式等。多种阅读方式的最终目的是让阅读成为有效活动。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除了知识的吸收、审美的提升,还要使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活动能力得到提升。
  再次,串联全文线索,整体阅读。《摆渡人》故事中女主角迪伦穿越生死的“荒原”之旅便是整个故事的线索。教师在引导学生看遍“荒原”中一个个与恶魔抗争的灵魂的故事时,也要坚持文本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感悟迪伦一路上的成长与追求。线索串联起来的阅读,避免了文本的碎片化和空泛化的解读,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这种阅读方法,尤其适合那些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大部头书籍。
  三、进行多元解读,培养个性阅读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在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阅读与欣赏提出了明确要求:“注重情感体验和个性化阅读,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体验与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与艺术魅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要学会“去中心”“去权威”,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文本,培养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
  在《摆渡人》的阅读指导中,笔者始终坚持着多元解读方法。有同学认为《摆渡人》故事中,旅程里的青春期悸动,偶像派的男主,加之恶魔、生死、命运抗争等奇幻元素有些落于俗套。笔者大力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质疑,并引导其他同学加入讨论。立刻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用崔斯坦的话说,一切都是迪伦的心象。还有同学认为现实和幻象无法追踪,或者说追踪下去毫无意义,但作者并不是告诉我们世界消极的本真,而是那些细节中的人性、真情和磨难。学生在各抒己见中,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审美视角对作品进行了不同以往的解读,不仅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还进行了文本再创造,可谓获益匪浅。
  总之,“整本书阅读”要摒弃为了考试等功利思想,也要大胆突破所谓“经典”“权威”解读。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激励他们的文学再创作,在阅读中进入“有我之境”,将自我与作品和作者联系起来,在移情、共情的基础上,领悟艺术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美]莫提勒·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王雪丽,女,1991年生,河南省信阳市人,助理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编辑:龙贤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4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