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年习俗里的“糖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进入腊月,当在莱芜的街头巷尾、商超集贸看到糖瓜的时候,小年便要到了。与南方的小年时间不同,莱芜的小年要早一天,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
  “陈家楼,燕家庄,谁家没有个破糖筐!”这句在莱芜(现为济南市钢城区,下同)流传已久的话,道出了陈楼和附近几个村做糖瓜的习俗。旧时,每当腊月二十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而如今,作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陈楼糖瓜,不仅仅只是孩童歌谣里的美食,已经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佳品。
  “糖瓜甜,过小年”
  进入腊月,当在莱芜的街头巷尾、商超集贸看到糖瓜的时候,小年便要到了。与南方的小年时间不同,莱芜的小年要早一天,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形式热闹隆重而又风趣幽默。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遇热后就变成了又黏又硬的糖疙瘩。这种黏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代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期,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腊月二十三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儿童们则把这一天当作春节的序幕和“彩排”。天一擦黑儿,就放起鞭炮,在鞭炮声中由家中的男主人把糖瓜一盘、清茶一碗供在灶王像前,点上蜡烛和线香,祈祷行礼后,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烧掉,再把茶水泼在纸灰上,糖瓜则由孩子们抢着分而食之。
  非遗里的陈楼糖瓜
  陈家楼村,位于莱芜的西北部,西距泰山20公里,东距赢城遗址(秦始皇祖里)5公里。自古商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传统的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这一民间习俗,就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的陈家楼村。并且,祭祀灶王爷用的糖瓜就生产于此,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悠久的祭灶历史和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打造了“陈楼糖瓜”这一品牌,从而使“陈楼糖瓜”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陈楼糖瓜是陈家楼村陈氏祖先陈孟春所创。据村碑文记载:明代初期,该村陈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当时因该地在赢汶河南岸,故名“水南村”。数年后,到了1717年,自幼聪慧的陈姓之后陈孟春,为谋生计养家糊口,反复琢磨研制出了用“小米、大麦,通过发酵,再熬制成糖稀,然后加工成球型糖瓜”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从此,生意越做越火,手头也越来越宽裕,为扩大生产规模,便在村中盖一小楼,取名“陈家楼”。之后,便召集十几号人在小楼里挂出招牌,办起糖坊,正式做起了糖瓜生意,于是将原来的“水南村”改名为“陈家楼”,他生产的糖瓜也因此而得名为“陈楼糖瓜”。
  陈楼糖瓜的手工技艺,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商业历史沿革,一直传承至今。陈楼糖瓜也已成为山东省各地传统的名优食品。200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审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陈楼糖瓜开始在全国家喻户晓。
  祭灶习俗源远流长,百年技艺代代传承。“糖瓜祭灶习俗”能教育后人,实事求是、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办事,有其丰富的哲理性和深远的教育意义。糖瓜制作技艺的传承,见证了中国传统民间习俗——“糖瓜祭灶”这一民间习俗的由来和历史渊源,同时,对研究中国美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考察价值。
  当糖瓜遇到电商
  在以前,糖瓜是陈楼地区农民赖以生存的技艺,旧时年关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出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现在还能坚持生产的糖坊只有十几家。自2009年陈楼糖瓜成功人选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这项技艺的前景,开始重操旧业。不仅陈楼地区的农民做起了糖瓜生意,位于莱芜农高区的陈东村村民也开始做起了电商时代的糖瓜生意。
  一走进陈东村,便能闻到浓浓的麦芽糖的味道,在村民家的院子里,几位村民正在用簸箕把滚上了芝麻的糖瓜从热气腾腾的熬糖屋里往外端,门口的编篓里盛放着糖瓜胚子,正准备送进熬糖屋滚芝麻。村民张丙禄称,他们一宿未睡,几个人倒班干着,已经做了400多斤糖瓜了。
  58岁的张丙禄制作糖瓜已有30多年,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年中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地和外出打工,农闲后才开始做糖瓜。“一般每年阴历十月中旬开始生产,直到小年,8个人集资生产糖瓜并分利,8个人轮流倒班、一天24小时不间断能做四五百斤。”张丙禄说。
  张丙禄算了一笔账,一天四五百斤的产量,一季生产两个多月,产量在3万斤左右,按照现在市场零售价6.5元一斤,销售额在20万元左右,除去成本,他们8个人每人能分到七八千元,这对短暂的农闲来说是笔不菲的收入。目前,陈东村有7处糖瓜生产点,临近的西李村有3家,小小的糖瓜在村民手中不断翻滚,一年能生产将近30页斤。
  《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让莱芜糖瓜出了名,谈起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来糖坊拍摄,陈佃起高兴地说道,“制作糖瓜的工序很复杂,因为费时费力,年轻人不太愿意干,没有长时间的操作经验掌握不了其中的门道。央视这个节目大手笔、知名度高,借助他们大力宣传了一下,让大家都知道、都来学习,对于这门手艺的传承保护有很大好处!”
  陈楼人想把“糖瓜经”念大,可是,糖瓜生产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需要24小时不间断生产,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日常没有固定销量……为了改变这些现状,陈东村决定打破传统思维,走电商之路。目前,村里建的“陈楼糖瓜网”开始运营,陈东村的糖瓜已经通过网络销售到了北京、上海等地,还有的村民把糖瓜卖到了国外。
  如今,陈楼糖瓜技艺传习所和糖瓜祭灶习俗文化博物馆挂牌成立,更为这项古老的食品制作技藝注入了新活力。虽然依旧保持着作坊式生产,但如今的陈楼糖瓜经营有了新的生机,通过股份制合作,让村民在农闲时就能多收入七八千元,而电商的销售网络,让莱芜糖瓜飞到了全国、国外,原本生产糖瓜的小作坊,现在可是“吹”大了。
  编辑/任童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5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