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花饽饽,巧手捏出的吉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过大年,蒸饽饽,这一习俗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还表现出了时代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饽饽由原来为了满足食用的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胶东独有的地域饮食文化。其中尤以胶东花饽饽为极致,文登花饽饽更是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方桌放在热乎乎的炕上,一大早,一家人喜滋滋围坐在一起。这边大人们揉面的揉面、搓馍的搓馍,那边小孩子添柴拉风箱,帮着拿笼屉,忙得也是不亦乐乎,眼巴巴就等着热乎乎的“大饽饽”出笼,孩子们知道这一吃就到了正月十五……
  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在山东人的记忆里,这是每年春节的时候才有的温暖画面。大约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各家就开始蒸大饽饽,一直持续到年根,每家都蒸上好多,整个正月都不用做面食。如今,山东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凝聚了300多年来胶东人巧思的大饽饽,又好像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十二生肖、金玉良缘、石榴花开、马上封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花饽饽,为山东人的春节锦上添花。
  蒸出来的年味
  “饽饽”一词源于明朝,又叫“波波”,清代以后的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用优选上等精粉即头道面制作,刻上红殷殷的印记。时光轮转,人们透过这些饽饽,仿佛看到百年来烟台、威海、青岛等胶东地区的人家浓浓的乡情,也能感悟到胶东民间绚烂质朴的乡土文化。
  对于每一个胶东人来说,饽饽就像是陪伴味蕾多年的知己,一日三餐离不了饽饽,逢年过节、人生大事都有它的身影。这种散发着独特麦香的饽饽,是每一个胶东人儿时记忆中的香味。这种用面粉做成的传统味道的背后,是胶东人对百年技艺的传承与守护。
  饽饽的制作过程比馒头要复杂一些。在面团发好后加入干面反复揉,用胶东话说叫“守面”,这是个力气活儿,不常干的人,揉一会儿就会腰酸,胳膊痛。胶东人常说,面守得好,蒸出的饽饽才会自然裂口,才会“笑”,才筋道、好吃。
  面和好后,就到了巧媳妇们施展才艺的时候了,十八般武艺在此刻都被施展出来:把面揉成“聚宝盆”“龙凤呈祥”“石榴花开”“玉如意”等,就看做饽饽的人手巧不巧,心灵不灵。再根据饽饽的形状,染成各种颜色,一件栩栩如生的工艺品就诞生了。
  各种形状的饽饽,并不是每个当家的媳妇都能做得很好,那些手巧的媳妇做出来的饽饽,常常引来众人的啧啧称道。于是,春节及嫁娶的时候,巧媳妇们会被请去帮忙,蒸上几锅大饽饽,在众人面前施展一下她们的才艺。
  蒸出一锅香气馋人的大饽饽,要用胶东特有的灶台和大锅。早年的胶东,乡村里家家户户喜欢用土坯或者红砖砌灶台,大锅是真正的大锅,直径一米左右,甚至还要大。那样大的锅,一下子可以蒸许多东西,还可以煮稀饭。掀开锅盖,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而且,灶台的烟筒连着隔壁的土炕,白天做饭,热腾腾的烟火把炕烧得热热的,房间里暖意融融。
  蒸大饽饽,要把炉膛用树枝、玉米瓤、碎木头点燃,树枝子在炉膛里劈里啪啦地响,水汽溢出来,弥漫了整个灶间,而大饽饽的香气早已飘得到处都是。饽饽在锅里蒸裂了口,才算是上品,意思是饽饽笑了,预示着来年笑口常开,吉祥如意。出锅后的饽饽,还要用筷子蘸着红染料,盖上红彤彤的印记,饽饽立马就有了精气神。最大的饽饽,一锅只能蒸一个,被称之为饽饽中的巨无霸,最小的饽饽常被孩子们捧在掌心拿来当点心吃。
  蒸出来的饽饽摆在用高梁秆做成的箅子上,远观、近瞧,都那么地惹人喜爱,工艺品一样,让人不忍把它们吃掉。春节家里来客人,端上一盘,客人的眼睛瞬间就被点亮,手纷纷伸向盘子里的大饽饽,抢了并不吃,带回家,放在那里欣赏。
  凡吃过饽饽的人,都不会轻易忘记它的“笑口”模样,和香甜耐嚼的味道。饽饽开口笑了,喜气溢出来,好日子就来了。
  捏出地域特色
  过大年,蒸饽饽,这一习俗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还表现出了时代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饽饽由原来为了满足食用的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胶东独有的地域饮食文化。其中尤以胶东花饽饽为极致,文登花饽饽更是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东花饽饽表面光亮、造型简练夸张、用色大胆泼辣,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其色彩鲜明、精微细致、生动传神,又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风采和神韵。其在不同的节日也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内容,从腊月到正月十五,从孩子出生到老人做寿,人们用花饽饽来表达对节日的庆贺和家人的祝福。动物花卉、历史典故,以及很多的民间题材,都成了花饽饽的表现内容。
  胶东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蒸大枣饽饽。饽饽表面挑出鼻,插入红枣,用来供奉祖先和财神、菩萨等天地众神。五个枣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拜神,正月初三撤供品。过年还要蒸元宝、圣虫、刺猬等花饽饽。元宝主要用于供奉财神,希望来年生意兴隆、财源不断;圣虫放在粮囤面桶当中,直到二月二才分给孩子们食用。圣虫的“圣”取其谐音“剩”,意味剩余,寓意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刺猬口含红枣,满身硬刺,非常可爱,放在米柜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用之不尽。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灯节,家家户户用豆面捏面灯。豆面灯的做法是:先捏出一個窝,周围做上花边,用棉线做成灯芯,倒入花生油,将灯点燃。灯座捏成十二属相或者其它造型,生动多样。面灯点燃后放在锅台、粮囤等处,祝愿生活蒸蒸日上。
  文登沿海一带的渔民还有祭祀海神的风俗。每年谷雨时节祭祀供奉海神、海神娘娘、龙王,人们尽心竭力制作许多鱼身、蟹身、虾身等形态各异的花饽饽摆在供桌上。中央放一条大面鱼,象征富贵有余。两边各放五个一摞的大枣饽饽,周边放各种各样的面花。渔民们希望这些花饽饽等供品能保佑渔民出海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花饽饽以它美观多样的造型、鲜艳美丽的色彩,表达着人们的愿望和祈求。丰富多彩的胶东花饽饽代代相传,充分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花饽饽习俗也已经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历经沧桑而经久不衰,显示了它强劲的生命力。
  “花”是花饽饽的精髓所在,其种类、花样繁多,最常做的是四季花: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此外,还有人面桃花、十株花、喇叭花、葡萄、马蹄莲等。各种花式点缀上蝴蝶、小鸟、佛手、双钱、孔雀等,别有情趣。由各式各样面花组成的美丽大花园,令人身临其境。
  在各种花式中,特别有趣的是各种小动物,有二龙戏珠、狮子、老虎、小兔、猪、宝葫芦、神虫等。过年时,猪放在锅台上,寓意生活富足;葫芦放在窗台上,寓意财源滚滚;神虫放在粮囤面缸里,寓意年年丰收,有吃不完的粮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走亲访友的礼品渐渐地被各种便携的礼盒所替代,但胶东人招待宾朋的餐桌上,花饽饽的主角地位依旧不可撼动,传达着胶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编辑/郭蓓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5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