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我国的农药使用量和残留量都是高居不下,这与我国农业生产密度高,强度大,相关职能部门对农药的使用管理不严格,以及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均有关系。本文就现有农药污染的危害进行列举,侧重阐述如何应对农药污染问题。
  关键词:农药;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1]人均资源小国,在有限的资源中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能量需求,就需要单位面积的产出更多。在这样的现实要求下,很多农业生产者大量使用农药。农药可在短时间内杀死病虫害,保护农作物,是一种难降解,在环境中停留时间长,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有机污染物质。目前,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
  从农药污染的机理方面来说可将农药污染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1)农药对作物的直接污染作用。渗透性农药通常黏附在蔬菜以及水果等的表面;内吸性农药会进入到作物的体内。受到外界环境条件或者活体内酶系的影响,部分农药能够被降解消失,不过降解的速度差别较大。(2)农药在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农药会随着生物链富集到其他动植物或人体内,经过长时间地富集和累积后,动植物体内和人体各器官可能会蓄积更高浓度的农药,且农药的代谢率非常低,潜伏性长,当农药积累到一定浓度时,会影响动植物和人体健康。
  一、农药的危害
  (一)农药对动植物的危害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在杀死有害虫的同时,也会杀死一些益虫,会造成农作物周边生态链的失衡。农药在农作物、蔬菜等植物体的根系、叶片、果实上均有残留,简单冲洗即食的方法,可导致对人体的严重中毒事件。
  (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2]
  由于杀虫剂等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我国现有优质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生态平衡被打破,农民想要提高产量就会不断增加农药的使用,这样土壤质量更差,形成恶性循环。过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水分流失、板结,土壤质地被破坏导致土壤退化。
  (三)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3]
  农药喷洒在农作物上,一部分残留在叶片、果实中,另外一部分会随着雨水的冲刷和淋溶作用进入地面径流和地下,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降低水质,对人体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二、对农药污染现状的防治对策
  农药的使用对动植物、土壤、水质的危害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先就如何进行防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药的管理以及对农药使用的宣传
  农药的管理在我国不是很严格,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尽完善,导致农药的使用泛滥。今后,相关部门应该做合理的规划,将农药使用细则规范化,争取做到有理有据、有效使用。
  在我国,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集约化、机械化,大部分的生产活动还停留在小规模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为了追求作物的产出量及经济效益,往往会过量使用农药。所以,相关部门在对农药进行合理的管控下,应该在农民中加强农药使用知识的宣传,并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源头上控制农药的使用量。
  (二)适时监测农药污染浓度
  在各地农业集中生产区域应建立健全农药监测机制,定时监测弄作物、土壤、水质中农药的残留量,统计数据,做长期规划,根据水体和土壤自身对农药的缓冲能力和自净能力,考量环境的容纳力,在相关环保部門和执法部门的协助下,逐步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
  (三)加强农药污染的执法力度
  现有农药的使用量均已超出规定用量,在加强宣传的同时,也要做好对农药污染导致的危害性的执法处理。现阶段,可从经济处罚入手,逐步发展到民事、刑事的执法上来。只有国家和相关部门重视起来,农药的使用才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才能不断强化人们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好地享受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农药生产工艺
  农药污染性强,潜伏时间长,低剂量即可致死,加之我国现有农药使用不规范,农药污染问题日益显著。治污治本,要想源头上解决,必须从农药生产的源头入手,加大农药生产流程和工艺的基础研发,提升其性能水平。在入场农业和其他林业的生产中,积极研究污染系数低的农药品种,有效控制农药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合理管控有毒有害气体、废水、固废的排放,更新生产线与生产装备,优化工艺流程,确保农药污染的最低限值。积极研发植物源农药,替代毒性较强的农药,进而减少和避免农药污染问题的发生。
  三、结语
  农药在我国的使用量大、残留量大,但其降解速度慢,在土壤,水体中可停留几年甚至数十年。[4]低剂量即对人体、动植物产生巨大的危害。除以上防治措施外,还应该不断研制对环境毒害小,易降解的农药产品,在控制其使用量的同时,加强管理和引导。植物、土壤、水、大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赵鹏,陈阜,马新明,等.麦玉两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2):162-166.
  [2]张玉洁,吴婷,赵娟,等.生物炭添加对秸秆还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6,15(38):38-53.
  [3]王喜枝,王崇华,王立河,等.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解效果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44(9):51-53.
  [4]田桂,唐太和,张培光,等.昭通土壤[Z].昭通:昭通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1981:10-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33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