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及其控制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成为该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污染防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水产养殖业属于依赖水环境的产业,水产养殖的水环境质量决定着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备受关注。养殖过程控制不严格,会产生自身污染,对水域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本文对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污染防控的有效措施。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水产养殖业作为依赖于水环境的产业,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分为外源性污染和养殖自身污染,外源性污染一般由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造成,自身水体污染一般是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对养殖过程控制不严格,肥料、饲料、鱼药等投入品或生物排泄物和底泥等久而久之会造成当地水质环境的破坏,从而影响和制约了水产养殖业发展。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类型进行分析,才能对症施策进行污染防治。
  1.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使用网箱、网围等净围精细养殖高密度放养方式,在养殖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水体中的氮磷营养元素渗入到养殖环境中,养殖环境的水体就出现富营养化,很容易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降低养殖环境水体透明度,容易导致水环境生态系统恶化,影响水产品的生长严重时导致水产品死亡。
  2.对生态环境污染。目前水产养殖有些鱼类生长产生疾病传播,有的鱼类排泄物在养殖环境中进行积累,影响水产养殖环境的整体质量。另外,水产养殖的快速扩大所需大量的外源性饲料,饲料残存物进入水体中会损害饲养环境,饲料投递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负荷以及饲料变化会使水体富营养化,水体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特点容易产生较多病原体,损害水体环境。还有在水体违规投放化学药品,也极易造成水体环境污染。
  3.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也是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病毒、细菌、真菌、病原虫等微生物污染养殖水环境,鱼群、虾蟹等水产会受到水环境污染,不仅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食用水产品后还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4.物理及重金属污染。水产养殖中离不开机械设备的参与,不清洁的机械设备接触水体,残存的机油等物质势必影响水体环境,造成水环境的污染,随着时间的延长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一定影响。养殖水体水流速度较慢,水体和大气之间的污染物迁移扩散能力降低,也会导致水污染严重。另外,使用的机械等与水体磨擦接触,使用含有金属的鱼药,会造成微量的金属元素掺入水体中,引起污染。另外,重金属元素还会随部分饵料进入鱼体,当重金属残存在水产品体内,鱼体中积累的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们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二、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
  1.健全完善水产养殖制度。要科学规划水产养殖区域,熟悉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区域的承载能力,设置合理的水产养殖规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制度,严格落实清洁生产的各项要求,保障水产养殖区域的水体可控。要加强生产环节污染防控机制建设,使所有水产养殖机制适应防治污染要求。要明确水产养殖技术人员责任,严格审查水产养殖资质,加强水产养殖水体监测和周围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和空气环境的监测,确保水产养殖在一个合格达标的环境下生产,污染指数超标责令停业整顿,严重的吊销水产养殖资质,整治到位后方可继续生产,推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要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检举揭发的奖励力度,营造人人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2.加强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处理。一是控制污染源,保证水环境安全。要把水产养殖水环境治理作为重点,有效控制进入水体污染物数量,提升水体的连通性和流动性,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要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二要改善水质。要通过清水补给、再生水补给、水动力保持、水华藻类控制和水生生物恢复等手段,来调节水体水力停留时间,改善水动力条件,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确保水质改善的效果。要加强水体的管理保护,尤其要加强水体周边的生活垃圾控制管理,严禁污染养殖水体环境。要定期清淤疏浚,防止底泥上浮污染水体。三是要及时净化处理养殖废水和养殖尾水。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处理养殖废水和污水。物理修复主要是通过换水、曝气、筛网过滤、添施沸石粉和石灰等措施,对水体内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或消除,但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不能长期使用,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化学修复主要是通过向水体中投放化学制剂,化学制剂与水体中的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沉淀、络合/聚合等化学反应,将养殖水体中存留的污染物分离、降解或沉淀,但容易产生次生产物,增加水体自身净化负担。
  3.改善水产品养殖结构。水产养殖模式丰富,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鱼类养殖结构设计要科学分析影响鱼类生长的要素,合理调度各要素符合鱼类养殖和环境容量的需求。首先,养殖前要测算分析养殖区域的环境容量,了解掌握水体环境承载污染负荷的能力,确保污染负荷低于水体环境自净能力,从而科学的设计养殖品种、密度和模式。其次,要科学优化养殖结构,根据不同养殖生物的特点和差异性,采取混养方式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通过水体营养物质分级利用保持养殖水域生态平衡。比如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进行分层养殖,采用“滤食性--杂食性--肉食性”模式或“鱼菜--鱼农”模式,利用养殖水面浮床种植蔬菜花卉,使营养物质形成“养殖生物--水体--水生植物”循环链,获得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提升”。
  三、结语
  水产养殖水体污染防控治理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的重要保障,为保障水产养殖环境的科学合理,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健全完善水产养殖制度,加强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处理,改善养殖结构,有效改善水产养殖的生态环境和水质,确保水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明庆,席运官,陈秋会,金淑.水产养殖环境管理与污染减排的政策建议[J].中国环境管理,2019,11(01):90-94.
  [2]刘国锋,徐跑,吴霆,徐增洪,徐刚春.中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狀及未来发展思路[J].江苏农业学报,2018,34(01):225-233.
  [3]张骞月,赵婉婉,吴伟.水产养殖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17(06):125-134.
  [4]王瑞梅,刘杰,史岩.我国水产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0,28(05):108-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2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