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班级管理以“弱”激“强”的智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名高中班主任,如何进行班级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和命题,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笔者试从示弱策略的角度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班级管理 示弱
  偌大的班级,琐碎的班级事务,绝无雷同的学生类型,若凡事亲力亲为,白了班主任头,崽子们还理所当然接受着,甚至稍微不如他们意,还各种埋怨,不爽。于是,班级建立初,就该秉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组建班级管理体系。男班长分管纪律、路队等,女班长分管学习、卫生。男女搭档,干活不累。同时各级委员在男女班长的安排组织下,层层细化,建立班级轮值制度,责任分配到个人,每个人有各自的范围和任务,如此,抓住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通过班干部重要职务竞选,学习币奖励评价机制等让学生自己经营班级,而自己“柔弱”的退居幕后。我时常调侃他们,“我在的目的,就是有一天我不在班级,你们都能井然有序。” 示弱,让班干部团队以及“群众”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1]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班级垃圾桶越大,垃圾越多。针对这个发现,我在班上提出问题——登革热肆虐,卫生死角能否从班级消失?班级可不可以没有垃圾桶?问题一抛出,质疑声一片,我站在讲台上,颇有被丢西红柿的感觉,各种问题丛生——垃圾丢哪里?每天一个袋子装垃圾岂不是很浪费?负责扫地的值日生岂不是失业了?“嗯,这些问题都成立,有个别我都可能没招应对。不过,按理说,办法会比问题多,大家把问题罗列到卫生委员那边去,两位卫生委员课后继续去集思广益,出方案。”果然,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都有答案了。自带环保袋,纸张有回收箱,自己制造的垃圾自己及时带走,值日生负责评价……
  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很多时候长者都好为人师,一副“我就是正义的化身,我就是真理”的范儿,其实,偶尔的示弱,能让沟通更有效,甚至化冲突为转机。[2]
  遇到的学生多了,总有几个脾气不好到极致的。这种情况,你遇到过没有?其他同学都在秩序井然的早读着,一句“谁说我没交,有病!”压过了书声,侧目,小军一脸不高兴向着英语科代表方向,嘴巴还呈怒吼状态,瞬间,全班石化。“小军,好好说话”,站在旁边的我循声回应了一句,目光中表达着“恳请”。“不会,就不要做!”,话毕,甩书,推开桌子,冲出课室。“走,你走……”面对小军的又一次不能好好说话,我也没办法好好说话了。但就算生学生气,也为他撑伞,随即转身示意身边人出门关注走向。他果然进了洗手间。然后心里开始默数了,两分钟内,他果然悻悻的回到座位,一脸的不高兴。稳住情绪,我示意矛盾双方到课室外面协调,小军竟气鼓鼓的无动于衷。他竟然不愿意私了,那只能依照班规,让靠门的同学把门关上。“关上门,没有外人,今天我们讲讲家事……”我娓娓道来,主持着三方道出原委,请大众评委评理,在群众雪亮的眼睛下,还原事实真相。最后,涉事三方承担责任,为自己的语言负责,包括我自己那句“走,你走……”。当然,最不能好好说话的他也在同学们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如何不妥。示弱,长者也该好好说话,从而引导大众在与人相处时“好好说话”。
  当然,小军的脾气里的棱棱角角还在继续打磨中。又一次,他与朋友闹矛盾,就差武力解决了,又一次气鼓鼓拿着水杯坐在座位上。我表情严肃,语气低沉的说了句,“小军,办公室去先”。他,怒火中烧的推开桌子,把水瓶甩进储物柜,去了办公室。循序渐进的,在办公室里,我引导两人的矛盾梳理完毕。事毕,留下他,对着他,我一脸不悦,话语很低很沉还带点小伤感,“我刚刚在班里把我可怜的自尊弄丢了,你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他被情绪奴役,踢猫效应,向不相关的我发脾气了。“我要求你把練姐可怜的尊严还给我,第一,时光倒流,同样的场景,重新好好对话,第二,你要向受伤的自尊道歉。”这个时候,恰巧在旁边办公桌的级长也以旁观者清的视角评价事情,并用同理心语重心长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结果不需猜测,认识时常片面,情绪容易冲动,行为上莽撞的他接受了这次挫折教育,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为自己的行为结果买单。就这样,场景再现,我从课室外面进来,在门槛边,“小军,办公室去先……”,“嗯,现在就去……”,规矩的起身,放好瓶子,从后门出去,进了办公室,又出来,从前门进来和同学们分享对“情绪管理”的认识。“同学们,我们都一样,容易拿最坏的脾气对着最爱的身边人,而把好脾气都给了生疏的人甚至是陌生人。老师也一样,遇事有时候也容易被情绪奴役,尤其是班级工作。我和小军约定好,21天一个回合,看谁能做到21天不发脾气,你们做我们的评判管,好吗?人应该是情绪的主人,而不加以主宰,人很容易被负情绪奴役。让我们都好好说话。”对,我很柔弱,心灵会受伤,会发脾气,也需要督促……坦诚为师者的不完美,在示弱中,巧妙的引导孩子做情绪的主人,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困难像弹簧,你强他就弱,其实教与学的关系也如此,我“弱”他便强。为师者越强大,越是亲力亲为,学生们的依赖性就会越强,反之,“柔弱”的师者把孩子推到困难的面前,让孩子像个成人一样去面对、去解决,而自己远远默默关注着,关注着孩子慢慢习得生存发展之道。[3]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班杜拉.社会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3]王迎燕.示弱?不弱!——论示弱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巧用[J].科技信息,201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6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