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键在问问出精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利用“焦点讨论法”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证实学校运用焦点讨论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利用焦点讨论法“O-R-I-D四个思维层面”开发阅读教学的“四阶段”,即“描述阶段”“解读阶段”“批判阶段”“创造性阶段”的中年级阅读课教学模式。继而从课堂向家庭延伸,让“阅读四阶段”由课堂走向家庭,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形成“家校一体化”阅读指导模式,推进学生阅读小组和班级读书共同体的阅读模式的建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焦点讨论法  阅读素养  四阶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97-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焦点讨论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为内容的研究活动,包括阅读课堂教学研究,课外阅读活动研究,课外阅读以学生读书小组和班级读书会等形式进行教学指导的实践研究。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时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焦点讨论法包含“O-R-I-D”四个思维层面:
  客观性层面(Objective):处理信息和感官的觉察;
  反应性层面(Reflective):有关个人的反应和联想;
  诠释性层面(Interpretive):关于意义、重要性和含义;
  决定性层面(Decisional):关注解决方案。
  一、“焦点讨论法”走进课堂,新课导入更有趣
  我们常在听课中看到新课导入教师费尽心思,但总是达不到把孩子吸引到课堂中来,有的甚至“南辕北辙”,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玩一些新把戏,比如上《刷子李》老师就先来个表演魔术,这跟课文好像不沾边吧,孩子们是乐得哈哈笑,有的交头接耳说“破绽”。现在看来导入课文如果只是为吸引观众,那层次似乎太浅了,显得也有些浪费时间,课文导入应该可以更有趣。
  对于这一点,在“焦点讨论法”第一阶段“描述阶段”的实践操作中,我们可以这样做,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在充分阅读文本之后,针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提问。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会创设一些游戏环节,可以先四人小组合作出问题,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先在小组里解决,把另外小组认为有一定困难或者想考研其他小组的问题做成问题条,收集好这些小纸条,我们就会进行“抽题”游戏,可以由学生主持,指定小组回答或者抢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一般是针对课文内容和课文信息的处理,是初步感知上的疑问。比如:“课文里有哪些人物?”“一开始发生了什么?然后呢?再之后呢?”孩子们通过互相提问,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整体的认识。课程标准在中年级在阅读教学的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问答中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然后再让学生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的目标很快就能够完成,而且学生在课堂中一直是处于主动学习的状体,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
  二、“焦点讨论法”走进课堂,文本品读更深入
  关于文本的解读,很多人认为这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关孩子什么事?似乎课堂上只要教师领着学生边读边品味就够了,这样的“品”就像老人“喂食”嚼烂了再给小宝宝吃,这样的“吃”怎么会有味道呢。如果让学生一起参与,他们会对文本有更深入的了解,越品越有味道。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问题设计带领学生一起品读。比如当读完一篇文章后,我会提出几个问题:“故事里哪些部分让你感到温暖或‘感觉不错’?”“你在哪里见证了人们的希望或者激动?”“在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也进入故事中了?”“你最先觉得自己跟谁很相像?”“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了什么?”“激发了你的哪些记忆的或联想?”比如在教学《女娲补天》一课,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故事里哪些部分感动了你?”“在什么时候你觉得自己也进入故事中了?”“你觉得生活中谁和女娲一样?”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不知不觉走入文本中,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架起文本和自己,自己和生活的联结,这样的品读会越读越有“味道”。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学习共同体,这样的讨论不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可以在学习小组中分享自己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分享中学生对于课文的品读更深入,印象也更深刻。
  三、“焦点讨论法”走进课堂,课堂因辩论更精彩
  以往你会看到中年级的课堂上总是会出现几个爱发言的孩子,因为他们能猜到老师想要的答案,总是在课堂上大声说出来,以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却从来不愿在真正的讨论中去探索其他可能性。而另外一些比较安静内向的孩子,从来不参与课堂,他们害怕说错被当众批评。两种状态的孩子都极度焦慮,把不必要的精力浪费在猜想教师的正确答案上,而从没有人花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片段里和思维能力。
  课堂的教学被学生们自发形成的辩论会所代替,在辩论会上,那种拘谨的情绪不见了,那种只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已经不复存在,孩子可以自由言论,提问者和发言者是平等的。而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从教授者转换成引导者,教师应该避免在团队中陷入“专家”的角色,我们可以去探寻孩子们的智慧并认真倾听,他们会认可你的智慧。
  问题的设计可以轻松地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比如:“在这里的其他人是否有解决类似的问题的经验?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解决这样问题的方法?每种选择各有什么优缺点?等等。”
  深入的讨论会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这样思考更加成熟,更有价值。
  四、“焦点讨论法”走进课堂,让“创造”变可能
  焦点讨论改变了我们的思维,“创造”还有什么不可能呢?课堂的自由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也更为开阔。
  第一个是将口语交际很自然地融入到课堂。原来的教材安排每个单元一次口月交际,很多时候因为教学进度的需要,有的老师甚至忽略的“口语交际”直接进入作文教学指导环节。实际上在学生动笔写之前学生的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听到写作就头疼不已,是因为思路没有打开;有些学生是写话没有头绪以至于言不达意,那是没有理清思绪条理不清;有些学生写作时记流水账,那是情感表达不丰富只是一味地记录过程……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因为说没有说清楚就开始动笔写。实际上口语交际在一二年级就已经开始出现,但是往往没有被重视,大概是因为“考试不考说话”的缘故,很多时候教师只“教”考试内容,不考就不教。现在课堂上已经很自然地将口语交际的环节融入到每一个环节,不再是特意创设情境,不是单纯为“交际”而“交际”,自然地流露只为让对方能听明白要表达的意思,这不正好是“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能清楚明白第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口语交际教学很自然地与“创造性阶段”相结合,口头表达在很融洽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写作也可以轻松地融入课堂。说通说透,写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课堂上有时候辩论到白热化时,让学生静下来的有效办法就是动手写一些,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表达清楚是最简单的要求,但也是效果最好的,很多学生为了把对方说服就会想尽办法在措辞和语言修饰上下功夫,写出来的话自然就能够生动具体。
  “焦点讨论法”在阅读课堂的实践研究过程中让我看到了学生思维在变化,在“焦点讨论法”的讨论流程里,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其他老师交流、共事时,这种方法都可以帮助参与者处理和理解可能遗漏的状况。在结构化的讨论中,不同层面的问题能让学生发挥不同的长处和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承担起做决定的责任,从而协助学生、老师和家长形成一种合作的伙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2]乔·尼尔森.关键在问——焦点讨论法在学校中的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