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医师承传授方式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医在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医没有泯灭于历史长河中,主要还在于中医的师承传授教育方式。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模式让中医理论以及中医技艺得到发展,在中医教育中中医师承传授方式发挥了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师承传授的特征,并阐述了在中医教育方面中医师承传授方式的重要性,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师承传授方式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  师承传授方式  中医教育  重要性
  【课题】2018年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闽东地区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素特征及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项目编号:XB2018120)。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35-02
  引言
  医署以及师承传承是我国中医能够传承数千年的主要两种传承方式。医署传承起源于南北朝,当时之所以能够发展主要是因为得到了皇家贵胄的支持,这种培养带有局限性和阶级性。另外一种师承传授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培养方式,更加注重有教无类,这也是我国中医道术能够发展数千年还繁荣昌盛的秘密所在。因此,认识到中医师承传授方式对中医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医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也有利于中医教育的教育方式实现突破和发展。
  一、师承传授的特征
  (一)注重因材施教
  师承传授能够学在临证,学生在入门不久,教师就会带学生一起进行问诊、见习,不仅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病患,而且学生能够在临床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教师会针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教师还会传授学生自己的不同就诊技能。此外,师承传授中师生可以进行大量的交流,学生的学习是理论和临床相结合的过程。学生能够独立就诊后,教师还会结合学生的发展,引导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二)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师承传授中通常都有严密的教学步骤,学生刚开始学习时候一般需要熟读、熟记典籍,然后才会进入到临证,再到医理,最后才会发展到实际,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传承发扬
  师承传授的核心在于能够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能够对优秀的中医理论思想进行继承发扬。师承传授灵活多变的传授方式也符合中医传道、解惑的特征。
  二、在中医教育中运用中医师承传授方式的重要性
  (一)注重经典,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
  当前的继承教育中,教学内容不仅规定了经典理论相关的课程设置,也做出了相关的教学要求。并且作出了说明,经典理论需要将自主研修和集中授课有机融合在一起,每一位传承人不仅要熟读、熟记《内经》、以及《伤寒论》等古籍,同时还会学习和从事有关专业的经典。规章制度中也已经列入了中医经典相关的学习,这体现了目前对于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视基础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在中医教育中运用中医师承传授方式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1]。
  (二)有利于中医经验的传承以及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师承传授的中医发展则是利用传承工作,让传承人在整理和继承老中医优秀经验以及技术的同时,能够不断发展、完善中医药学术,从而培养热爱中医事业、符合社会发展、拥有丰厚理论知识、熟练技能以及优良医德的中医学人才。在中医教育中运用中医师承传授方式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
  (三)有利于中医教育的创新发展
  我国早期的中医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要求是让传承人掌握教师的学术经验以及临床操作技能。我国现今的中医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能够考虑学位教育,将其和继承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继承工作的同时可以授予传承人学位。同时指明中医临床专业的传承人可以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一规定是中医传承教育和国家教育体制相结合的标志,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带有中医特色的传承模式,这是我国中医教育发展取得改革成就的一大标志。这也让更多的有志人才开始加入到中医教育这一行业。因此,在中医教育中運用中医师承传授方式有利于中医教育的创新发展[2]。
  三、结束语
  我国的中医能够发展两千年,主要还是得益于中医师承传授教育模式,在后期的发展中,院校教育模式也在中医传承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师承传授和院校教育两种模式的发展让我国的中医教育发展成为了一种带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并发展成为了一种带有中医特色的教学规范。目前中医教育的发展中也运用了更多的中医师承传授方式,这种传授方式也在中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发展中还在不断地完善。作为中医工作中应该意识到中医师承传授方式在中医教育的重要作用,利用此种传授方式促进中医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冯玉婷,牛彦红.中医师承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1):1-2.
  [2]李新路.关于现代中医药师承教育机制建设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7(3):728-7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6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