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究在临床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现实意义。方法:随机抽选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照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参照组(n=13)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组(n=13)应用丹红注射液+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将两组的发作频次、持续时间、药物干预成效进行评价与对比。结果:治疗组的发作频次、持续时间均少于参照组(P<0.05);相比于参照组,治疗组的药物干预成效更佳(P<0.05)。结论:在临床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疗效更具有代表性,可减少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长,减轻了患者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医学借鉴性高。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阿托伐他汀;丹红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劳累性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表现,包括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出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以及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来讲,如果临床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导致病情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调脂效果,同时还蹦维持斑块稳定,对血管内皮进行保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阿托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现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照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参照组(n=13)中,有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40~80岁,平均(55.17±7.52)岁;病程1~8年,平均(5.01±1.36)年;治疗组(n=13)中,有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2~78岁,平均(54.66±7.70)岁;病程1~10年,平均(5.61±1.55)年。将两组的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为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与分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即每天口服3次消心痛,一次含量为10mg,每天口服2次陪他乐克片,一次含量为25mg,同时保证每天口服100mg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并以12h为一注射周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可静脉持续注射硝酸异山梨酯,必要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疼痛。治疗组在采用常规治疗模式的前提下,治疗用药增加阿托伐他汀,每天睡前口服1次,1次口服剂量为10mg。两组患者在经历相同时间的临床研究后,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具体分析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评价并同步记录:①两组的发作频次、持续时间;②药物干预成效。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发作频次、持续时长情况
  两组治疗前的发作频次、持续时长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经治疗,治疗组的发作频次、持续时间分别为(1.15±0.10)(2.70±1.22)min,参照组的发作频次、持续时间分别为(1.75±0.14)(4.82±1.14)min;两组比较,治疗组少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详见表1。
  2.2 两组的药物干预成效情况
  治疗组的药物干预成效92.31%,参照组的药物干预成效69.23%;两组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详见表2。
  3 討论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引起冠心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基础则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的斑块不稳定,进而让斑块发生破裂或出血,损伤血管内皮,形成血栓或者引起冠状动脉痉挛,最终引起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心肌急性供血不足。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机制主要为炎症细胞引起的斑块破裂。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要对心脏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就应让斑块的稳定性提高,脂质核心增加则表示斑块的稳定性较差,是导致急性发病的基础。现阶段临床中在对易损斑块的稳定性进行提升时,给予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科学和合理的降脂治疗,不但能让斑块中的粥样物质比例降低,减少粥样物质中的胆固醇脂,对动脉粥样斑块进展进行有效预防,同时还能让血管内皮功能得以恢复,让C反应蛋白水平和其他炎症因子降低,对斑块中的炎症反应进行有效抑制,促进胶原组织成熟,稳定纤维帽。除此之外,他汀类药物还能对心肌缺血进行有效改善,进而实现抗心绞痛的效果。
  阿托伐他汀作为一种早期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由催化胆固醇合成的。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对HMG-CoA还原酶进行竞争性抑制,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而且还能让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增加,让其活性增强,在分解低密度脂蛋白的同时,还能降解极低密度脂蛋白;通过形成泡沫细胞,让脂质浸润减少,让血脂水平降低,最终来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延缓。除此之外阿托伐他汀能对血管内皮的HMG-CoA还原酶进行抑制,进而来上调血管内膜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增加一氧化氮的释放和合成,进而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膜表现为扩张和抗血栓形成状态,最终来对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有效改善。阿托伐他汀还能让巨噬细胞浸润有效减少,对斑块炎症进行有效消除,同时让胶原合成增加,让斑块纤维帽的稳定性加强,进而让斑块的稳定进一步提高,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的发作频次、持续时间均少于参照组;相比于参照组,治疗组的药物干预成效更佳,提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减少发作频次,缩短持续时间,从而提升药物干预成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消除病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阿托伐他汀,疗效更具有代表性,可减少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长,减轻了患者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医学借鉴性高。
  参考文献:
  [1] 徐寂秋.探究阿托伐他汀结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4):158-159.
  [2] 张慧茹.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0):39-40.
  [3] 张金国.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23):150-151.
  [4] 覃学美.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1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9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