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赤壁赋》中通过景色描写体现哲学思想的若干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散文作品。本文通过分析该文景色描写中的哲学思想问题,认为作者成功地通过景色描写体现了相对性哲学思想、自然价值哲学思想等,实现了哲学思想和文学描写的融合和统一,体现出高超的艺术化创作手法。最后总结了这种创作方法对语文学习和文学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赤壁赋;景色描写;哲学思想;老庄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82-02
  在传统文学创作中,借景抒情、以景写理是常用的创作方法。这种方法因为通过景色描写将情感元素或者哲学道理进行生动形式的体现而获得读者的认可,也是很多文学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中外文学史上,很多名篇佳作都具有这样的创作特色。本文以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的《赤壁赋》为例,对此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以便为语文爱好者和广大学生提供一些认识的视角和参考,也希望在文学和哲学一体化学习方面发挥一点作用。
  一、《赤壁赋》中的景色描写
  《赤壁赋》一文看似是苏轼与友人同游赤壁的一篇游记,实则是一篇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篇借景抒情、以景写理的佳作。文中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从友人口中說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轼文字中体现出对于自我志向矢志不渝的追求。纵览全文,《赤壁赋》写的是秋天夜晚由江水、清风、月色和山峦等构成的清凉、旷朗而缥缈的景色。
  首先,作品中景色描写的成功在于水光和月色的描写。水和月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赤壁赋》中写了水的静谧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暂时抛却了自己政治上的遭遇,享受赤壁的美景带来的心灵治愈。此时的景是他旷达、乐观的外观。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趁着兴致扣舷而歌,但是不知何处飘来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引出友人思古的幽伤和对人生的慨叹。
  其次,作品通过水和月的描写,构造了一个超凡脱尘、清虚无为的境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空灵清虚的境界和繁芜杂乱的尘世生活构成一个强烈的反差,让人们更加觉得世俗生活的沉重和无奈,从而产生对一种解脱自由的向往。
  最后,作品还将眼前景色和历史故事进行比较,抒发内心的感悟。赤壁是历史上发生重大军事斗争的场所。作者于“水”的联想中引发了英雄惜英雄的千古哀叹。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之战,曹操错失夏口,困于周郎,失去了一统中原的时机。当年声势浩大的军事斗争,已经化在历史的烟云中,英雄业绩也如同江上的流水一样迁流而去,渺无踪迹。
  二、《赤壁赋》景色描写中的哲学思想
  一是相对性哲学思想。时空相对性已经被现代科学局部证明,而在此文中苏东坡通过水和月的关系来说明变化和不变的相对性问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以上内容艺术地描写了变化视角下天地不能为一瞬,不变视角下物我无尽的哲学思想。这本身就是作者对事务发展相对性规律的体悟和认识。其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似乎表明作者意识到天地万物有一个恒久的存在。
  二是自然价值哲学思想。哲学家经济学家经常讨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价值,这些讨论对于深入认识自然价值具有重要指导。实际上,文学作品也经常通过艺术手法体现自然环境的价值。《赤壁赋》中苏东坡以文学的方式充分肯定了自然的艺术美学、娱乐性等方面的价值。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以上叙述充分肯定了清风、明月等给我们带来的美学价值和感官享受,充分肯定了自然客体对于人类主体的价值。因此,应该说作品中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自然价值哲学取向。
  三是天人一体的哲学思想。很多作品中都有追求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思想。本文中作者也体现出这样的哲学思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就是一种追求和天地一体的境界,这和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契合。
  四是追求解脱的哲学思想。尽管作品中充分地肯定了美妙、旷朗和空灵的自然景色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但是作者也感叹肉体生命的短促。“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尘世生活的短促感让人们追求一种尘世的解脱。这和老子、庄子等大哲学家的思想有契合之处。
  三、《赤壁赋》创作手法的几点启示
  文学创作中能够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完美融合的作品,就是经典作品。自然景色往往蕴含着自然哲学道理,这也是“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赤壁赋》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性的价值,对于现代文学创作和语文学习具有启示。
  一是要深入观察和感受自然环境。观察和感受自然环境是创造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条件。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着力深入自然环境,观察和体验自然环境,并从自然环境中体悟天地宇宙的变化,从而获得创作灵感。
  二是要善于将日常生活现象升华到哲学层面。此文通过明月、清风等日常现象的描写,逐步升华到哲学层面。体现了作者既积极入世,又不失随缘旷达。苏轼一生所践行的处世方式——客世的心态入世,用人世的心态出世。他这种“外儒内道”、“亦儒亦道”的哲学对很多人具有启迪。
  三是要将文学意境和哲学思想深度融合。作品中构造了一个空灵的世界,但也通过这种境界透露出一些人生的惆怅和悲哀。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种描写将吹箫的艺术境界和尘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们意识到世俗生活的痛苦和无奈,从而意识到所有生命都在束缚之中,需要得到解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