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小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智易受到各种外界负面影响因素的影响。许多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呈现出压力过大、交往自我中心化、反压迫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化、诚信意识不强甚至有所减弱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作为家长和老师应以身作则,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孩子,积极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1-0124-05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球共有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7年召开的全球心理健康会议上呼吁各国政府、机构重视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儿童、青少年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之一。我国对这个的问题一直非常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本文基于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心理卫生现状的调查,发现原因,提出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指导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研究中,以层次不同的常州市六所小学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既有各级重点小学,也有一般小学;既有城市小学,也有农村小学;同时,对上述学校三、四、五、六年级学生按班级分层抽样。本次调查涉及的学生人数众多,总共有22个班级的小学生,覆盖三、四、五、六这四个年级。其中男生416名,女生421名。男女生比例基本平衡,大致为1∶1。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此次调查问卷共设计题目22道,其中选择题20个,简答题2个。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目前小学生的举手心理、交往心理、說谎心理、厌学心理、焦虑心理、嫉妒心理等内容。为确保施测信度和效度,对问卷采取不记名问答。此次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837份,问卷回收率为98.4%。
  2.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被测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二、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的评析
  1.交往心理:交往中男女有别,社会交往为主因。
  交往心理既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女生都比男生更“谦让,并会考虑自己是否有错”。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不管自己是否有错,争吵到底”的三、四、五、六年级的男生分别占9%、10%、12%、13%,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男生的好胜心理越来越强,这种性别差异主要是体质和生物学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儿童的社会化对儿童性别角色获得起着更主要的作用。
  学生间玩耍、嬉戏也是学生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54.96%的学生“有时或者总是希望在游戏中别人都听自己的话”,这个数据再次表明,如今的小学生从众心理的弱化,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另外,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2.说谎心理:主流诚实,被动撒谎,逃避惩罚为动因
  说谎是为了得到某种好处或逃避不愉快的对待而作出的一种不真实的陈述。从小培养学生诚实的做人做事态度,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
  从年级上看,三年级、四年级的小学生“从来不说谎”的比例都超过了60% ,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从来没说过谎”的比例(77%、64%、52%、47%)却下降了。由此可见,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所有指标都像分数看齐,高年级的学生为了逃避父母因自己成绩不佳的责罚,说谎比例才会如此之高。学生说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说谎类型更多地属于借口或防卫性说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主观方面的原因有:满足需要;逃避惩罚、推卸责任。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成人的影响以及孩子心智功能发育不全。
  3.厌学心理:厌学随年龄递增,升学压力为首因
  中小学生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事件时有所闻,令社会、学校和家长忧心不已。调查表明,令人忧虑的是有相当多的学生不喜欢上学。从调查结果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随着年级的升高,喜欢上学的比例在下降,厌学的比例在升高。
  从访谈情况看,小学生厌学原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不愉快的学校经历;(2)沉重的学习压力;(3)家庭缺陷,父母管教不当;(4)意志品质差。
  4.考试焦虑心理:焦虑现象普遍,过度竞争为诱因
  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表现为程度轻重不一的紧张、不安、害怕、惊恐等。从调查情况来看,77%的小学生有考试焦虑现象,其中14%的小学生有较严重的焦虑心理。同时,从图可以看出,男生“非常害怕考试”的比女生多,女生则在“有点焦虑”的选项上大大超过了男生。
  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是:(1)不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2)过重的学习负担;(3)学生自身的原因。如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不高,以至对每次考试产生了恐惧。[1]
  5.嫉妒心理:比例尚小,但多因所致,不容忽视
  心怀嫉妒的人常常自寻烦恼,既损人又害己,而且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过度的嫉妒是健康的隐患,是友谊的蛀虫。
  从调查结果看出,79%的小学生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 6%的学生选择会嫉妒其他的同学,同时 9%的学生觉得很自卑。
  小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主要原因有:(1)环境影响。成人之间互相猜疑,互相看不起,或当着孩子面议论、贬低别人,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心理。(2)不适当的教育方式。(3)孩子能力较强,但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4)不公正的评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对事件的处理,以及对学生不能够一视同仁、偏爱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从而引起嫉妒现象的产生。   (二) 小学生存在的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
  1.交往自我中心化
  调查表明:54.96%的学生选择“在和同学玩的时候,希望别人都听你的话”。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交往过程中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听不进或者说是不愿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他们想成为孩子中的“领导”。家长的宠爱和疏于教育,以及年龄因素,致使他们无论做什么总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很少甚至几乎不为他人考虑。如果这种自我中心化得不到小朋友们的响应,这就会对他们的交往造成影响,导致焦虑或孤僻。太過自我中心也易形成不良的性格,如嫉妒、自负以及经常性的违抗行为。
  2.“反压迫”心声强烈
  “棍棒教育”是一些父母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使孩子承受更大的压力。长此以往,孩子在性格上会形成两种极端,或懦弱胆怯,或叛逆不羁。调查中很多孩子呼吁家长不要再用棍棒对待自己。
  “冷暴力”相比“棍棒教育”显得更为隐蔽。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冷暴力” 教育是一种精神虐待。在调查中,一些孩子表明自己对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再骂我了,不要说我是‘木鱼脑袋’,太伤自尊心了”。
  3.心理承受能力弱化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频频发生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弱化。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正确使许多孩子的受挫能力大大降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外在信息不断冲击着孩子的幻想世界,这也使得他们变得特别敏感,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极易造成孩子的人际过敏,孤独寂寞,甚至引发神经官能症等。
  三、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归因
  (一)“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期望过高、家长行为不良以及家庭不和、邻里不睦等都会引起学生心绪烦躁,学习不安。有些父母对子女千依百顺、过分宠爱、放任自由。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过高,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了过大的压力,引起学生强烈的焦虑,影响学习效果。长期使用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对于心理稚嫩,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会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二)未达实效的素质教育
  目前,许多学校一味重视文化学习,尽管素质教育呼声强烈,但学校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让更多孩子考上好初中以提高学校声誉、扩大生源的目的下,忽视对学生情绪的培养和训练,致使学生在情绪辨认、情绪表达、情绪控制、情绪交往等方面明显滞后于智力能力的运用。不但如此,一些学生由于被不良情绪的困扰,出现情绪障碍,影响个性及智力发展。另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存有缺陷,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学习心理问题。
  (三)尚未成熟的稚嫩心灵
  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学者称之为“危险年龄”。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心理准备,若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安全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就会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同时,小学生独立意识不强,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仅仅是模糊的,因此,性格尚未得到完全发展,也易形成种种不良的性格,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2]
  四、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养方式
  1.创造和谐,营造氛围
  父母间亲密和谐、互敬互爱,就会使孩子感到温馨和愉快;如果家庭环境恶劣,父母整日争吵或离异分居,孩子就会感到无人关心、无人理解自己,久而久之产生逆反情绪,导致性格孤僻。所以,营造一个欢愉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2.耐心引导,倾听心声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过度的溺爱和过度的冷漠都是不可采取的。家长应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家长也应学会做一位孩子的忠实听众,让孩子在你面前倾吐心声,然后再正确引导。正确的引导方式是教育策略的根本。
  3.尊重孩子,合理期望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学力及“最近发展区”来帮助他们确立学习目标,同时对他们抱有恰当的期望。家长还应根据自己孩子个性发展的实际,确立孩子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不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如果孩子一时的喜好对其将来发展毫无益处的话,家长应正确劝导而不可强行干预或阻止,否则只可能事倍功半。
  (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营建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1.调节自我,保持心态良好
  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提高自我,开展科学辅导
  教师要广泛地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只有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教师无疑是学生最佳的心理“保健医生”。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技能的培训,经常请心理教育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技能方面的指导,同时还应提供机会让教师进行心得体会方面的交流,互相提高辅导技能。
  3.营造氛围,创造和谐环境
  良好的集体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个性有重要影响。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要让学生感到集体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并且真心的去关心周围的每位同学。学校需注意校园的布置,教室的环境,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适宜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   4.學科渗透,创设教学活动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我们需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学校应多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让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提升学生自我防御能力,重视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学校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客观地评价现实的自我,把主观的要求同客观条件的限制结合起来考虑,选择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并不断反省自己,调整“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
  2.指导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境
  良好的心境能使人保持心理平衡,不易波动。忽而兴高采烈,忽而愁眉苦脸,情绪不稳定,容易使人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就可能失调,导致心理疾病。小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情绪极易波动,需要家长、老师经常教导。
  3.辅导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学生要经常接受挫折教育,家长、老师可以适时的创造一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学生要戒骄戒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经受起任何考验。同时,学生需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切勿做任何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万事都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处境,多为他人着想。[3]
  4.教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友善地与同伴、朋友交往,这样能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体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领会生活的乐趣。如果经常与集体隔离,易养成孤僻的性格,影响心理健康。[4]
  参考文献:
  [1] 孙宏艳,徐文新. 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特征分析[J].学科教学探索,2004(12):45-53.
  [2] 曲东杰. 浅析影响小学生心理卫生情况的主要因素[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6):57-60
  [3] 姜双春. 小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J].辽宁教育,2017(5):38-39
  [4] 李萍. 玩中学 学中用 促进自主发展[J].学科教学探索,2003(1):42-43.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AN Li-yun1, MA Jian-fu2
  (1.Suzhou Industrial Park Xinghai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000, China; 2.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immature mind of pupils is easily affected by various negative external factors. Many pupils’ psychological status presents such problems as excessive pressure, self-centered communication, strong anti-oppression, weak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weak sense of integrity and even weakened. The reasons are mainly from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s parents and teachers, they should set an example, create a good learning atmosphere, respect children, and actively cultivate children’s ability to resist pressure and self-regulation.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