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感悟源于亲历 落实在于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教学重点是统计思想,为了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统计思想,笔者及所在工作室开展了“两课三思”的研修活动.
  两课:
  1.2018年10月1日至17日,备课阶段;
  2.10月18日,磨课阶段.
  三思:
  1.备课阶段对课题的深入思考;
  2.磨课后改进教学设计的思考;
  3.授课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以《10.1 统计调查》一课的教学为例,将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据处理的过程,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活动,即数据处理的一般过程,初步建立数据分析的观念,并结合具体案例学习有关统计的方法.
  3.在设计调查问卷及怎样画扇形统计图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具备与人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收集的数据要真实可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如果要了解我们班每个同学的零用钱大部分用在什么方面,你会怎样做?如何调查?
  三位同学分别发言.
  A同学回答:“逐个询问,并记录.”
  B同学回答:“让大家举手说.”
  C同学回答:“做一份问卷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怎样调查全班每个同学零用钱的用途,设计此调查话题主要是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课堂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这个调查很感兴趣,并积极参与.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三种答案,选出最好的方法:问卷调查.
  2.设计调查问卷
  (1)调查问卷中问题的设计
  教师:怎样设计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调查问卷由学生亲自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统计调查的整个过程,使他们认识到数据的来源之一:统计调查.
  当学生独立设计问卷中的问题时,笔者提问了三个同学,第一个同学回答:“有多少时间用于打游戏?”很明显他没有弄清调查的目的,所以,此时,笔者强调:“我们要明确目的.”第二个同学回答:“有多少時间做运动?”这时,有很多同学指出了他的错误:调查的是零用钱的用途.第三个同学回答:“你的零用钱用在什么方面?”马上又有同学补充:“应该是大部分零用钱用在什么方面?”整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设计调查问卷时一定要明确调查目的,这和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三位同学分别发言,互相补充,教师归纳并板书问卷的题目:你的零用钱大部分用在哪个方面?
  教师:你们的零用钱都花在哪些地方了?
  学生积极参与,多名同学分别发言,毫不保留地说出了自己零用钱的用途:买零食、买衣服,甚至交罚款等.
  (2)设计调查问卷的选项
  教师:调查问卷中答案的选项是怎样设计的?(学生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选项,因为零用钱的用途很多,小组中多人参与,才能设计出合理、全面的选项.
  设计调查问卷的选项时,学生的答案有重有漏,大家一起修改,得到了合理的选项,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即选项不重不漏.
  最后,教师板书整个完整的问卷,明确本节课的调查目的.
  3.数据的收集
  (1)任务:每个同学独立完成问卷调查的题目,各小组以比赛的形式将本组数据以最快的速度记录在黑板上,教师计时.
  学生听到要计时比赛,个个跃跃欲试,小组成员间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各小组都用最快的办法将本组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第一,学生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第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2)教师: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个个面露难色,因为数据多而杂.
  设计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杂乱无章的数据需要整理才能得出结论.
  4.数据的整理
  步骤1:学生自己整理在学案上,独立完成;
  步骤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步骤3:给出统计表.
  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整理的数据出错,教师在给学生纠错时用去了一部分时间,但并没有一带而过,这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必须真实,这样分析才有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数据整理的过程,认识到表格是数学中常用的工具.
  5.数据的描述
  步骤1:教师用几何画板制作折线统计图;
  步骤2:教师将折线统计图转化为条形统计图;
  步骤3:教师带领学生画扇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第一,让学生学习三种常用的统计图;第二,节省课堂时间,只带领学生制作初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中最常考的两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6.数据的分析
  教师:通过前面对数据的描述,你得到哪些结论?你对班里同学们使用零用钱有何建议?
  学生畅所欲言,大部分都是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大家把零用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比如,多参加公益活动,少买些零食.
  设计意图:第一,对学生使用零用钱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具有一定的人文教育价值;第二,解答本节课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数据是怎样得来的?数据的作用是什么?
  7.小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
  (1)知识方面:一表、二图、三注意、四步骤;
  (2)思想方法:第一,全面调查的一般步骤;第二,数据分析的思想;
  (3)情感教育:第一团队协作意识;第二,合理支配零用钱,多做有意义的事.
  设计意图:梳理所学知识,提炼数学思想方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整堂课的升华.
  三、课例研讨
  1.感悟源于亲历,落实在于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数据分析观念”这一核心词的描述,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提炼:(1)对数据的意识和感悟;(2)对数据分析的意识和感悟;(3)对随机性的意识和感悟.以上三个感悟源于何处?感悟源于亲历,落实在于活动!本节课只设计了一项活动,但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亲自设计调查问卷、回答问卷、收集数据、设计表格、整理数据、回顾统计图、完成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等,学生参与了全面调查的每一步,通过亲历整个过程,才有所感悟,感受到数据是怎样得来的,数据的作用是什么,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过,才会印象深刻,才能运用数据分析的观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生活化
  课例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提出问题:怎样调查全班每个同学零用钱的用途?该调查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讓学生充分感受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个调查很感兴趣,并积极参与,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零用钱的用途:买零食、买衣服,甚至交罚款等,学生的回答很真实,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
  (2)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课的内容大部分由学生完成,有些内容需要教师的帮助,例如,绘制统计图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设计的活动中,既有个体独立完成的任务,如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等一些简单的任务,又有合作学习的任务,如设计调查问卷的答案等复杂的任务,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带动,共同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保证了各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各环节的任务,从而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
  (3)合作学习的有效化
  合作学习的环节:第一,设计调查问卷中试题答案的选项时,必须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因为零用钱的用途很多,小组中多人参与,才能设计出合理、全面的选项,此合作学习有效;第二,收集数据时,采用比赛的形式,并恰当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七年级的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精力充沛、好动,本节课活动性较强,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特别是当教师提出以最快的方式完成时,每位同学都跃跃欲试,使合作学习更有效,从而保证了整体活动的有效性.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中,笔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注重统计思想的渗透与体现,一课一项活动贯穿始终,从设计调查问卷,到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最后分析数据,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经历,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课堂的作用.本课作为本章以及7至9年级学段统计部分的开章之篇,学生通过经历统计活动,初步建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7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