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究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下合穴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26/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较常规西药治疗疗效更加明显。
  [关键词]针刺,下合穴,中风后呃逆
  [中图分类号]R246.1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03—0020—02
  呃逆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膈肌痉挛性疾病,是由于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受到刺激,使肋间肌、膈肌产生不自主的同步收缩,导致患者突然将空气吸入呼吸道,并伴有吸气时声门迅速关闭所产生的声音,发作频率一般为4~6次/min。中风后呃逆常发生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1—3天内,症状常持续超过48h,容易导致病情变复杂,甚至伴有再次中风的危险性,影响了疾病的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6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1)中风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诊断标准;(2)根据《中医内科学》拟定: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3)中风后1周内出现呃逆症状且症状超过48小时未停止;(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1)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有严重原发病;(2)妊娠期、哺乳期;(3)因此病正在接受其它治疗;(4)自身对山茛菪碱存在过敏及禁忌症。
  2 治疗方法
  2.1 對照组
  基本治疗:选用盐酸消旋山茛菪碱注射液(金陵药业生产,国药准字H32024879,10mg/支),每次肌注10mg,早上、中午各1次,连续治疗7d。
  2.2 治疗组
  取穴:足三里(双)、上巨虚(双),下巨虚(双),委中(双),委阳(双),阳陵泉(双)。嘱患者仰卧位姿势舒适的躺在治疗床上,局部皮肤75%酒精棉常规消毒后,各穴位均直刺1—1.5寸,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4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7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5]:治愈:治疗7d呃逆停止,且1星期内不复发;好转:治疗7d后呃逆明显减少;无效:治疗7d后呃逆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3.1.2 呃逆症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建立观察指标为:呃逆发作频率≤5次/h,呃逆发作时间<15min/h记3分;呃逆发作时间≤30min/h,呃逆发作频率6~10次/h,或者呃逆发作时间15~30min/h但呃逆发作频率<6次记6分;呃逆发作时间>30min/h或者呃逆发作频率>10次/h记9分。以1天(24小时)中得分最高的1小时计算,若1天(24小时)内未出现呃逆则以0分记算,获得分数越高表示呃逆症状越重。
  3.2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1)
  表1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7d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即P<0.01。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表2)
  与对照组同项目比较,P=0.00,P<0.01。
  表2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均有改善(均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加明显(均P<0.01)。
  4 讨论
  中风后呃逆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给中风后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痛苦。传统的西药治疗呃逆大多为肌松药、中枢兴奋药、抗精神病药、抗胆碱药、中枢抑制药或胃肠动力药等71,这类药物虽然见效较快,但是疗效一般,且治疗后易复发,不良反应也比较多。使患者对传统西药治疗的认同性与依从性降低。近年来,中医针灸在这方面的治疗尤为突出,针灸疗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方便快捷、作用明显、无毒副作用,故针灸治疗越来越被患者接受与认可。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合治内府”,下合穴是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可疏导经气、调整六腑。对治疗腑病具有良好的疗效。此六穴合用,可起到引气下行、调畅气机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症状评分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提示针刺下合穴治疗中风后呃逆较常规西药治疗产生的疗效更好,且方法简单,易操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建强,枕叶肿瘤致呃逆1例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2008,12(3):150—151.
  [2]蒋雷,氯丙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合并中枢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6):117—119.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20.26(28):3189—3191.
  [5]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19—320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61.
  [7]邵汝升,韩丽丽,陈玲,等.平肝降逆止呃汤加减治疗中枢性顽固性呃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12):1424—14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8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