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淮海地区汉画像中袖舞的文化探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汉代历史璀璨辉煌,文化发展绚丽多姿。袖舞艺术伴随着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蓬勃兴盛,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品格和多元的文化面貌。淮海地区作为汉文化发源地的辐射区域,自古以来便具有浓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本文通过对淮海地区汉画像中袖舞形象的研究,尝试追寻汉代袖舞中蕴藏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淮海地区;汉画像;袖舞;文化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漢代作为历史上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时代,奠定了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精神文明。这一时期,乐舞艺术绚丽多彩,成就十分瞩目,乐舞种类、内容、形式结构以及文化思想均取得了很大突破。淮海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多彩。同时,淮海地区作为汉文化发源地的辐射区域,出土了大量的历史文物,汉画像资源十分丰富。汉画像中的题材内容繁多,包罗万象,是一部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汉代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为汉代袖舞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形象的历史实物资料。透过汉画像中刻画的袖舞情况,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探寻袖舞中蕴藏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神。
  一、淮海地区的概况
  《新华词典》词条解释:“淮海,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连云港西南(旧称海州)带的地区。包括苏、鲁、豫、皖四省的各一部分”。所以,淮海地区的“淮”即指淮河,“海”一般指淮河至海地范围。淮海地区是苏、鲁、豫、皖四省的交汇区域,主要包括苏北、鲁南、豫东及皖北地区。这里地形多为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人口较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为该地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淮海地区是具有相同的文化模式和同一类型文化的地区。所以,淮海地区汉画像中的汉代袖舞艺术自然也昭示了一部分地域性文化的精神风貌。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地域性文化仅仅是对汉代袖舞的部分影响,在乐舞文化发展迅速,交流频繁的汉代,袖舞更多的展示出了共通的艺术特色。这也是袖舞艺术得以长足进步的可贵之处,它不仅能够演绎出共通的艺术特色,也保留了部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淮海地区汉画像中的袖舞
  汉代在中国封建制度初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民庶康乐,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汉代乐舞艺术的繁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成就了汉代浪漫、自信的人文精神。汉代袖舞作为汉代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呈现出如日方升的大好趋势,谱写了中国袖舞的主旋律,创造了中国袖舞史上为数不多的盛况。后世中的各种舞蹈体裁和样式在汉代舞蹈谱写的画卷中几乎都能找到渊源所在。汉代人舞蹈意识和舞蹈表现性逐渐增强,袖舞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多形式、多规模的空前盛况。
  汉代袖舞长袖缭绕,身姿轻盈,翩然起舞,即是历史的镌刻,又是艺术的书写。淮海地区丰富的汉画像石砖、舞俑、漆器、玉器以及其他物品为袖舞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舞人的衣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筒袖、叠袖、喇叭袖、巾袖等多种,不同的袖式演绎不同的袖舞风格和意蕴。袖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袖舞作为独立节目单独表演。这种情况在汉画像中很常见。第二类是袖舞作为综合表演的一部分内容,穿插在其他节目中表演,或与其他节目同时表演。这种情况在汉代“百戏”中经常出现。汉代袖舞的表演规模依据表演场地的大小或相应的要求可大可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或群舞的形式在汉画像中均有出现。
  三、淮海地区汉画像中袖舞的文化精神阐释
  在汉代,袖舞不仅是舞姿和技艺的演绎,更是历史时代文化的阐释。舞人“纡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用绰约的舞姿和高超的技艺,传递文化的种种讯息。
  (一)浪漫神仙思想在袖舞中的体现
  《汉书·郊祀志下》曰:“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嗔目扼掔,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另有,宣帝亦好神仙,时京师附近有仙人、玉女祠,又立五龙山仙人祠及黄帝祠。富庶的汉代经济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以保障,促使思想和精神上的追求愈加强烈。因此,在两汉之际,神仙思想兴盛,神仙方术影响甚广,上下阶层,莫不沉溺于其中。它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长生不死之道和羽化升仙之事。汉初时期统治者推行以无为治国,休养生息,奉行黄、老之术。汉人的神仙思想及天人意识与当时尊崇黄、老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汉画像中的云纹、星宿、西王母、伏羲、女娲等具有浓厚道家色彩的神灵、仙人、羽人图像无不反映出汉代人神仙思想的精神文化。
  汉代舞蹈艺术中体现出浓重的神仙思想,汉代人把生命存在意义的终极思考寄托于神仙想象上,并将其以艺术形象加以呈现。汉代袖舞轻盈飘逸、自信洒脱的艺术特点,正是浪漫的仙游思想在袖舞中的体现。舞蹈者以轻盈的体态和多变的衣袖表现仙游的浪漫思想,在动静之中回旋缭绕。袖舞借助于衣袖的飞动和肢体的配合,实现思想情感的表达和浪漫的神仙幻想寄托。袖舞时衣袖翻飞,身体配合,腾踏逶迤,似游于天地之间,又似踏于星斗之上,在舒袖辗转与腾挪跳动之间表现浪漫的神仙思想。
  (二)儒家礼乐思想在袖舞中的体现
  汉代以儒家仁政思想作为立国政教之本,加强礼教文化建设。“礼乐治国”思想的推行,促使乐舞内容进一步发展。乐字中固然是以歌舞为重,礼字中含有舞的成分也不在少数。汉代是一个重视乐舞艺术的朝代,礼乐思想由儒家提出,推行至整个汉代,在乐舞发展史上影响深刻。儒家文化产生于齐鲁之地,而淮海地区中恰好包含山东部分地区,正是由于临近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原因,袖舞也因此受到礼乐思想更直接的影响。
  淮海地区中很多汉画像均是对礼乐情况的刻画。从袖舞演出的规模可以看出,汉代人在制礼作乐上的能力较为突出。一些重大的活动场面,袖舞的人数较多,而小型的活动人数较少,特别是家庭或民间小聚上。此外,儒家还注重乐舞对人的内在情感的感化、陶冶作用。所以,汉代袖舞也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它以舞蹈的形式来抒发情意,又以舞蹈中的情意教化世人,两者相互作用,达到乐政相通的效果。   (三)“天人感应”思想在袖舞中的体现
  “天人感应”是由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人与天交互感应的命题。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天生万物”以自然现象为外貌有意志的存在于世间,“为人者,天也”。“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人们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即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们相信天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天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相互感应,进行沟通与交流。汉画像中的游龙、凤凰、麒麟、灵鸟等象征吉祥的动物形象占据了汉画像的大量篇幅,这些象征着吉祥的动物被刻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图像中,其实也可能是“天人感應”的侧面体现。这些灵物在真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它们是人们依据现实中的动物而构想出来的象征祥瑞的图腾,人们寄予图腾灵物以特殊的能力,希望通过它们可以与天地传递信息,交流互通,实现“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以一种无形的氛围逐渐进入人们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汉画像中的袖舞形象同样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精神。“矫若游龙”“踊跃旋舞”,人们通过衣袖的延伸,寄予衣袖以特殊的力量,在轻盈曼妙的舞动中化身为游龙、鸾凤、灵鸟……连接天地,沟通交流,冀盼祈求美好的生活。
  四、结语
  汉代袖舞的发展历史渊源流长,上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舞”,下至现今戏曲艺术中所用的“水袖”,均与汉代袖舞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淮海地区汉代袖舞的文化探源,更清晰地窥探汉代袖舞所反映出的多元的文化思想和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季伟.汉代乐舞百戏考述[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4).
  [2]顾颖.汉画像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7(6).
  [3]朱存明,安宇.淮海文化研究[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0(11).
  [4]吴金宝.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区域文化特征[J].南都学坛,2006(3).
  [5]沈阳,徐欣宁.从汉画像石看徐州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3).
  [6].欧阳明月.浅析淮海地区汉画像中袖舞的形态之美[J].戏剧之家,2018.
  作者简介:欧阳明月(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乐舞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