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误区与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旨在强调当前我国初中学校道德和法治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基础上,探讨日后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调整对策,为初中生群体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强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法治教育;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2-0119-01
  在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中,重点任务便是激发学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从而严格规范个体的道德素养,但是因为一系列现实因素约束,致使当前这类教学上还存在较多误区。至于当前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上存在什么样的误区,又当怎样予以调整,相关细节会在后续延展[1]。
  一、现阶段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中的误区
  (一)承受应试教育深刻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正确对待所授学科、全面调动学生的道德规范和法治意识,可现实中,许多思政教师都因为过分遵循应试教育规则,而一味的追求任务完成度,没有同步锻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最终自然无法发挥出法治和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功效。除此之外,初中思政课程的法治和道德教育内容,往往显得枯燥乏味,加上教师忽略了学生法律常识获取和道德素养完善等需求,而选择机械式灌输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得后续各年段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愈来愈浅薄。
  (二)指导教师的道德和法律素养有待强化,教学模式急需优化
  许多新入学的初中生,往往都存在学习思维、习惯生疏的问题,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所以说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怎样,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发展状况。事实上,在我国推行新课改方针后,便主张大力融合思政和法治教育的同时,集中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令其懂得在生活中维权,而想要达成这些目标,就需要教师实时性予以科学性引导。而现实往往不遂人意,当前许多初中思政教师的法律和道德素养不过关,尤其是在法律知识上没有深入性的认识见解。如部分初中思政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期间,因为专业知识欠缺,经常会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去描述案例产生过程,至于有关违法者的行为特征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则习惯性的一带而过。如此一来,初中生很难在思政课堂中学到豐富的法律知识,对于不同案例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二、针对初中生进行深入性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学生的价值理念,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
  在实际进行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细致观察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理念,随后凭借正确的态度展开针对性教学,保证以情入理,令学生能够快速自主的接受思政知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依照我国最新颁布的初中思政课程标准分析,教师在法律教育方面重在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基于此,便需要快速创设一类逼真的法治教育情境,令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得以生动性的呈现出来,方便学生进行快速记忆
  掌握。如在进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内容讲解时,教师采用现场拨通12315维权电话的方式,请学生就事先搜集的案例进行现场电话维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就能知道通过消费者协会维权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整个过程下来,教师便可以快速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理念,从而教会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提升现场活跃度,最终充分强化初中生的法治意识。
  (二)改善初中思政教师的法律素养
  作为初中思政教师,既要扮演好国家普法对象的角色,又要竭力承担落实法治教育的职责[2]。因此,新课标作出明确阐述,就是要求初中思政教师全面完善自身的法律素养,可现实却与之相悖,难免给初中法治和道德教育造成诸多消极性影响。在此类背景下,初中思政教师要定期参与各类培训活动,从而令个人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变得越来越理想,可以做到实时性学法、讲法、守法、用法。如校方可以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与法治专业知识培训等活动,令教师在该类平台中促成思政道德和法治内容的自然融合结果之余,及时配合自主学习、网络在线互动等途径,提升各自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够全面保障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学习兴趣,为日后他们全方位进步和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初中思政教育属于极为关键的部分[3]。因此,相关指导教师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持续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习惯和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张达.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J].教育革新,2013(5).
  [2]丁瑞.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17(1).
  [3]杨冬花.浅析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J].新课程(中),201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