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依据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来看,初中生要具备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与关键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育,是我国教育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迫切需求。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生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关键课程,是我国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途径,就中学生实际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分析,在社会复杂多变背景下,中学生思想与道德观等受到现代非主流文化和思潮的冲击,学生人文素养被忽略,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被削弱,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应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现如今素质教育的目标。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初中学人文素质培育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关系,分析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与不足,探究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从而实现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统一。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 初中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使得中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为今后发展奠定思想与文化的基础。道德与法治从学科属性上而言,是一门素质课程,不同于语文以及数学的文化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都是为了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服务,所不同的是汉语言文化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内涵和人文素质,道德与法治旨在实现德育与法制教育。后现代教育中,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愈加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性化,注重于人的生存与个性发展,汉语言文化教育和中学道德与法治正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具有统一的目标和教育主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为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能力与思维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目的
  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传承,初中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是通过语文的文言文和古诗词等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古代语言的魅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但以往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式与后现代教育中人性化与个性化教育需求相悖。因此,现阶段汉语言文学教育正在积极实现教育观念与教师手段的改革,依据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化特征,展开个性化教育以激发学生潜能,展现汉语言文学的特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内涵,继承与了解传统文化,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我国法治大国建设下的特色课程之一,基于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对初中生进行德育与法制教育,实现要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了解社会基础的道德标准和法治思想,进而规范自身的行为,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基础,人文素质为内涵,实现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文化内涵的全面发展。所以,就初中生核心素养构成与内涵来看,汉语言文学教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必须要协调统一,基于初中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化发展,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促进中学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和思维的提升,进一步达到汉语言文学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让中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培育出“负责任的公民”。
  2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目标与要求
  基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目的,在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承担起人文素质培育的目标,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入手,实现学生个性的解放,促进学生志趣、思想和道德等精神层面的自由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学科特殊的教育组成,其对学生主体全面自由的发展具有最直接影响力,对学生文化内涵、思想行为直接性作用明显,在教育中不仅要实现语言教育,还要对学生素养和人格培育奠定基础,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具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引领学生的发展,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和对学生个性化發展的束缚,充分利用文学文化实现学生精神的全面成长和进步,实现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感化。文学从本质上而言,具有移风易俗和改革社会的力量,在夏丏尊《文学的力量》和《黑奴吁天录》书中,明确指出文学的力量来源于具象、情绪,汉语言文学中糅合和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学汉语言教材的选择中,以中学生群体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一方面促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背景,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充实学生的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教育,利用文学感染力和渗透力,能够震撼人的心灵,若是作者与学生产生共鸣,更能够促进学生思想与境界的提升。因此,用汉语言文学引领中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师必须要有深厚而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充分运用文学的力量做好人文素质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而初中学道德与法治,则要以学科的特点做好德育与法治教育,从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生活、法治观念三个基础点入手,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心理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中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德育与法治教育中先要关注公民道德的提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其次要着眼于“明大德”的德育思想,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实际案例,促使学生实现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最后,引领学生认识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和使用公民权利,具有明辨是非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3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途径
  汉语言文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的关键,语文作为母语教学教育,承担着智育和德育以及美育等多种职责,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语文作为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将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的教育核心摆在首位,汉语言教学中应围绕人文情怀和理性思考,注重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实现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任务,从知识、人格等多方面着手经,注重学生文化层面的素养形成,关注学生情感、品德和人文素质等社会化内容,促使教育实现知识、智慧和道德的全面培育功能。汉语言文学教育要从常识化教学走向内涵式教学,结合生活世界,联系教育与生活,在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基于文化与哲学的高度陶冶学生情操和进行生命精神启蒙,为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高尚的审美观与豁达的人生观,推动中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社会知识和人格全面发展的“个体”。   鉴于此,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先把握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从学生生活与学习基础开始,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创新能力、语言积累能力,选择优良的句型和优美的句子,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通过语言形象的积累,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学会应用语言,以互动的方式强化学生语言的应用。为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采用图文与课件形式,展开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方法的内涵式教育,拓展学生思维层面,使得学生具备优良的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加深情感深度。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结合教材知识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用传统文化和语言的学习,促使学生思考现代生活,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与理解,进而从本质上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并为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拓展新渠道。引用身边的真实实例,以贴近学生心灵的方式,培养学生中华传统美德,将道德情感驱动的德性内化与学生生活结合,为学生自觉行动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在初中道德与法制的第一册第 10 课,以学生日常吃饭为真实案例,结合古代的用餐礼仪和相关的文字记载,以尊敬老人和勤俭节约等传统文化,充分用汉语言文学熏陶学生的行为和道德观念,选用论语中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的典例,进一步强化学生對尊老的理解,基于自身的实践体会和学习,形成对尊老的观念,将孝与日常行为结合,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规范自身行为,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做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第一步。
  其次,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需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基于汉语言文学对于初中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作用,促进初中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不仅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内容,更要延伸到初中生读物等课外学习范畴中,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面向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法治观念,选择合适的内容,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范围,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教学有成效的目的,促进学生在汉语言以及传统文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内涵和思想境界。积极展开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例如诗词大会和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文体实践活动中,形成勇于竞争和敢于挑战等精神,具备健全的人格,在活动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消除自身的负面情绪。例如,可以用“德”为主题,围绕“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德修的正方两方面引经据典,展开思想与语言的交锋,从而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汉语言学习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手机和课本等工具,学习古代文学和语言,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学修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法治观念培养中应依据中学生对法律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理解与思考,将现阶段我国建设法治大国的政策等融入到法治教育中,促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律的作用、基本体系和法律意义等等,形成遵纪守法的思想,让中学生尊重法律与敬畏法律,从内心认同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具有一定的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意识,并且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汉语言文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意识,在教育中融合法治观念,例如从古代刑律和我国法律的区别入手,分析刑律的作用和法律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古代与现代对法制的依赖,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进而具备一定的法治思想,对法治有自身的理解。围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汉语言教学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将人文性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选取适当的《法制文学概论》内容作为立足点,将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性和综合性,落实到学生法治学习内容和生活领域中,最大化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追求。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人文素质和道德与法治,地位越来越高,以中学语文课程为代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学生素质和思想上的引导作愈加明显,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教育中应充分意识到汉语言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作用,加强人文素质和法治、德育培养,利用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积极推动中学生的发展,创新教学方式,达到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小霞.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J].学周刊,2018(12):8-9.
  [2] 曾丽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汉语言文学卓越人才培养探究[J].新西部,2018(06):119-120.
  [3] 钟小松.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8):34-35.
  [4] 尹佩.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5] 梁艳艳.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6(02):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30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