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德育伙伴”为途径,让中学生华丽转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伙伴式”德育的实践性高、综合性强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在我国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贯彻素质教育观念,提高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确立“伙伴式”思想、理念引路,制订“伙伴式”制度、规范行为,搭建“伙伴式”平台、模范引领,营造“伙伴式”模式、共同发展,彰显“伙伴式”仪式、庄正育人五个方面展开探讨,以“德育伙伴”为途径,让中学生华丽转身。
  【关键词】伙伴式德育;中学德育;品德教育;德育伙伴;城中村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69-02
  一方面,现在的中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溺爱,导致中学生过于自私自立,以自我为中心,从不为别人考虑,缺乏“感恩之心”和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城中村”中学生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伙伴式德育的开展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避免中学生在挫折中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伙伴式”德育的实践性高、综合性强且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在我国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贯彻素质教育观念,提高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确立“伙伴式”思想,理念引路
  “伙伴式”德育要从思想抓起,通过理念为中学生引领道路。德育的开展要避免模块化、形式化的教学,要实现在不动声色中“随风潜入夜”。例如为了让中学生树立起良好伙伴意识,在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教师组织开展了“伙伴眼中的我”的主题活动。教师让每个人谈论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有的中学生说自己喜欢踢足球,有的中学生说自己喜欢阅读课外书。随后,教师引导中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名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向同学询问他人眼中自己的个性特点、优点以及缺点,从而学习如何更加客观、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教师和中学生分享阿甘、霍金、海伦凯勒等身体残疾的人取得成功并获得他人尊重的故事,教师每个中学生要欣赏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愿意和伙伴一起付出努力自我完善。在这次活动组织结束之后,教师收集中学生制作的卡通名片组成了“我们一家人”的名片集张贴在班级教室的墙壁中,使中学生感受到自己作为班级一部分的重要性,增强集体凝集感。并且设计了定期更新名片的环节,对表现好的中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二、制订“伙伴式”制度,规范行为
  制定规范是中学生在校生活、学习、活动有序开展的规则保障。俗语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提高,城中村中学生对社会的好奇也逐步加深,对了解社会环境、参与社会活动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德育的内容要更具开放性、交往性、多样化以及社会化。只有基于“伙伴式”德育制度开展品德教育,通过带领城中村中学生积极感受、实践、体验、参与互动来感悟道德之美,才能使道德教育渗透到现实情境中,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活动中各个环节设置“伙伴式”规则,将“伙伴式”制度融入公共活动规则之中。
  例如教师在班级中搭建“组间求同、组内求异”的异质性小组,发挥小组的“群体动力”功能。同时对小组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明确的分工,从而为中学生和小组成员的协商、沟通活动提供组织环境支持。教师要明确地安排小组成员的职责,强化中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在分组时也要将中学生的性格特征纳入考量,例如有些中学生组织能力强,在小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能扮演领导引领其他中学生、组织安排活动开展的角色。有的中学生没有主见,习惯于听从其他伙伴的指导,随大流,缺乏主动意识。有的中学生难以与其他同学维持友好的关系,不愿与他人交谈,在小组中不愿意与其他小伙伴共同合作。对此教师要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差异性,积极听取中学生对分组的建议,分配好组长、资料员、记录员、报告员等角色,并且加强对小组成员的培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三、搭建“伙伴式”平台,模范引领
  没有多样化的平台的支持,“伙伴式”德育的开展只能纸上谈兵,落不到实地。因此教师要综合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搭建“伙伴式”平台。一方面,要通过德育课程和综合实践类活动的开展搭建“伙伴式”平台。例如在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组织开展了实地种菜、采茶、养蚕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团队合作的能力,使中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体会种植的乐趣,深切感悟农耕文化的内涵。在亲手收获了劳动的成果后,教师还组织中学生将自己亲手种的菜、采的茶制作成可口的饭菜和茶点分享给老师、同学以及家人,既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感恩之心,又能够通过与同伴合作分享提高中学生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性。再如,在组织以民间艺术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将中学生的优秀剪纸作品捐赠给了城中村中养老院的老人們,和老人们分享学习剪纸和传统节日的庆祝之趣。
  另一方面,“伙伴式”德育要与学科教学充分结合,例如在英语课程上设置了“口语角”,体育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训练,语文课中组织辩论队开展辩论赛活动。以中学的持久跑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一改传统体育活动中固定模式的动作模仿与训练,而是给小组以自由选择和合作的空间,各个小组成员通过互相监督、帮助完成特定的任务模块。起跑练习中教师在示范讲解完成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法指导各个小组轮流选出观察员、示范员、裁判三个角色,其中示范员示范起跑动作,裁判员负责发号施令,观察员一边观察一边描述示范员的动作。通过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来推进中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在一千米匀速跑中由于任务难度加大,中学生很容易遇到极点,出现跑不下来的问题。对此教师加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激励、互帮互助的作用,通过节奏和呼吸上的调整减弱跑步中的困难,尽量保证任务的完成,通过伙伴式支持加强对中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建设。
  四、营造“伙伴式”模式,共同发展
  “伙伴式”德育活动的开展要营造“伙伴式”模式,切合中学生的真情实感,促进中学生共同发展。“伙伴式”模式讲究对中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教育,没有情感上的触动、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中学生的理解就是肤浅的、片面的,而且难以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在某次农耕文化的主题实践课程中,教师引导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自行制作农耕工具的档案,有些小组通过图片对比和注释说明的形式整理了打谷机的产生、发展和演化;有些小组访问了村子里仍然在使用织布机的老人,并且用手机录制了老人织布的视频;还有的小组通过卡纸、塑料等材料制作了农具的简易模型,并举行了小型的课外展览。在活动中教师激发了中学生的趣味性和伙伴之间情感的互动,同时还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再如教师举办“小小座谈会”使中学生回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陌生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别人的帮助,然而如果平时不注意就难以体会。通过听到同伴分享这些生活中被人帮助的小事,中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纷纷回忆起自己身上的小事,教师在中学生的讨论中适当点拨进一步深化“伙伴式”德育,使感恩、合作的精神融入中学生的性格之中。在学校中也有很多同学间互帮互助的小事,例如班上的某个中学生摔伤了膝盖他的同桌搀扶着他去了医务室包扎,一位同学帮助负责办黑板报的同学扶着椅子避免他摔下来,教师要通过表扬、教育等方式让中学生意识到对提供自己帮助的同学怀有感恩之心,学习“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五、彰显“伙伴式”仪式,庄正育人
  品德教育需要增强仪式感,“仪式”在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彰显“伙伴式”仪式,庄正育人。例如教师可以在“红领巾广播”中播放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合作共赢的小故事,通過组织班会、演讲比赛或者征文活动在伙伴中树立起“伙伴文化”和“榜样文化”。榜样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伙伴,比如中学生的同伴、亲人或者身边的普通劳动者,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学习身边人的优良品质。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不偏爱、纵容部分优等生,不给部分中学生以“特权”,使每个中学生感受到平等、公正的伙伴文化。教师要摒弃应试教育中形成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风气,表扬班级中具有优良品德的中学生,例如有的见义勇为、有的乐于助人、有的诚实守信,教师要使大家都以品德优秀的人作为榜样,发挥伙伴的榜样作用。在班长、体育委员、学习委员、卫生委员等班干部的选举中,教师要坚持民主选举的方式,并使班干部树立起“为班级服务”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此外,针对中学生中常见的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问题、校园暴力、霸凌以及网瘾、网游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相关主题的辩论会鼓励中学生讨论,通过加强伙伴德育的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当前常见问题的解决。组织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设计以“合作”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宣传同伴互助合作的事例、趣闻、名言警句等。
  结语
  “伙伴式”德育的开展并非一个环节、一个手段、一种方式,而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思路。在具体策略上不应该局限于固有的标准或者模式,而是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中学生的真实情况。
  参考文献
  [1]罗利建.人本教育[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邓小华.教育的智慧与情怀[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