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预习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数学预习策略的作用
  1.树立学习意识,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传授的知识在学生人生的整个知识体系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人生90%以上的知识及技能需要自己独自摸索。现代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从小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非“填鸭式”的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课前的预习实际是在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到自己独立学习的一个过度阶段。课前预习与学校课堂不同的是学生需要独自一人面对未曾接触的内容,需要学生独立理解、思考并查阅资料去解答困惑。预习的过程也是老师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提前自主学习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自学形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掌握部分内容解决部分困惑是老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前预习中,老师及家长应该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预,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让学生由逐渐提预习能力,完成由预习向自学的过度。
  2.锻炼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的预习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处理问题中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提前熟悉下堂课的内容,带着问题上课,那么上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变成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解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注意力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高度集中。预习过程中学生肯定有难以完全掌握新知识点,课中针对存疑处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2]。把有限的精力花重点难点上比将将精力平均分配显得更加高效。
  提前掌握部分内容会使学生上课变得更加轻松,上课过程迎合老师提问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周而复始会让学生更加自行乐于学习。因为提前已经掌握大部分课堂上再次听老师讲诉是对新学知识的“温故”。在面对部分深奥问题预习、课堂上没听明白难以明白,在举手提问环节直接提问看看老师是怎么样解决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这样能够大大的提高课堂预习的效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数学预习的主要策略
  1.预留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性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更是人的本能。小学生好奇心更甚,遇到问题总想问个为什么,然后一探究竟。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利用并合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情况,课后设置适当难度的问题并给予积极暗示,鼓励学生在下堂课的内容中去找寻答案。
  小学生都喜欢受到别人的夸奖和重视,特别是当这种夸奖和重视来自老师时都能使学生引以为豪。课堂中对预留问题进行检查,只要学生能完成老师都其予以肯定,激发其学习兴趣。
  2.拓展训练,建立自学信心
  授课结束,布置拓展训练任务,增加学生知识面。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安排拓展训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自学信心的关键。拓展任务太难,学生铩羽而归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兴趣打击学生自学信心;任务太简单,学生不费力并快速解决问题容易产生敷衍心理。所以布置拓展训练任务前正确评估学生学习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安排难度适宜的训练,使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完成练习,这样学生拓展练习中找到自信,建立自学信心。训练设置遵循由易到难的梯度,让学生阶段性的完成预留任务。随着任务的不断推进,学生自学水平和抗挫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不够
  在学生及家长的概念中数学家庭作业通常指的是书面中对习题的演算并不包括对下次学习的内容的预习及以往学习内容的温故。老师及家长在检查时往往也是针对眼下学习内容而忽略预习。学生及家长对数学预习的理解往往比较肤浅,基本停留在翻书熟悉下堂课内容这一层次。学生及家长对数学预习重视不够根源是不明白学习中预习的重要性,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育方式及理念各异也是导致对课前预习重视度不足的原因之一。老师与家长有效沟通,家长接触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预习情况建立合理的检查制度是提高对预习重视的可行方法。
  2.缺乏量化指标
  数学学习中九十分的学生比八十分的学生成绩好、第一名比第二名成绩好,但是在目前数学预习过程中通常缺乏检测,更缺乏检测标准。没有客观标准来评判谁预习的好,谁预习的坏;更有甚者没有办法来评判谁到底有没有预习。预习功课并未计入成绩,所以大多数时候虽然布置了预习任务,学生都能蒙混过关。教师应该建立评价指标,对学生预习结果进行有效的量化评价,督促学生更好的完成预习任务。对预习情况较好的学生进行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数学预习策略的重点
  1.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是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为下阶段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学生兴趣爱好、注意力、专注度不可避免存在差异,加之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制力。因此老师在管教、引导的过程中应差异性对待[10],不可全体学生一杆尺子。世界上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喜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调节教育方法,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因地制宜”最大程度的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2.建立奖罚机制,形成预习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数学预习结果建立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并树立相应的制度。制度的树立有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制度形成后需要严格执行并加以坚持。
  按标准完成任务的给与奖励,未完成的予以惩罚。人都知榮辱、知得失,小学生也不例外。执行制度有利于学生监督学生课后预习,持之以恒又有助于预习习惯的养成。一旦养成预习习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水平等综合素养都会逐渐提升。所以良好的习惯将会是学生一辈子的财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8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