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学教育的过程,是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来发现、获得相关的经验的过程。教师为了过分追求教学过程的“效果”,实现预定的教育效果和目标,脱离儿童立场开展教育是错误的行为。
  关键词:儿童立场 科学活动 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 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7-0039-02
  幼儿的科学活动应被看作是一种对周围世界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是一种探索活动。科学教育的过程,是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嘗试着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来发现、获得相关经验的过程。在许多科学活动的现场,教师提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幼儿回答准确到位、思路清晰。在这样的现场,师生互动高效、生生有效,你来我往,互动频繁。在这样的现场,教师对幼儿的反馈有分析有总结,并能够在幼儿中找到继续深入的指向,幼儿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回应,操作结果正确一致。但是,在这样的科学活动过程中有真学习、真操作、真发现、真获得吗?其实,在这里存在着“是什么立场”这个关键。因为远离了儿童立场,导致过度关注教师“教”艺,忽视儿童的真正需要;导致过度关注活动容量,忽视儿童的真正收获;导致过度关注教学畅度,忽视儿童的真正兴趣。
  从儿童的发展角度来看,在科学活动中应该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从儿童立场出发,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次次“意外”会使教师失去了自己的立场,但这样的“失去”却把问题抛给了儿童,让他们在探究中自主解决;把时间还给儿童,让他们可以去充分思考;把体验还给了儿童,让他们可以去亲身感受;把“权力”还给了儿童,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从儿童立场出发,采用适宜的指导策略给这些“美丽意外”的创造者构建一个“扶梯”。
  1.儿童立场之“基”——引导儿童充分操作,不过于干涉打扰
  ——“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1)自决——不干预操作步骤与方法
  为了给予幼儿充分操作的自由及积极主动地去感知、发现的权利,由静态汲取,变为动态探求,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并采用多种方式让幼儿明确操作目的、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规则后,不要人为的规定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应该给予幼儿一个自决、自选的主动权,应该大胆放手让幼儿充分操作,反复感知,让幼儿在独立自主的操作过程中,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2)自处——不干预操作中的失败
  对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败,应该允许存在并且应该相信他们有认识和纠正失败的能力,鼓励他们锲而不舍,在失败中学习自我修正,寻找成功的途径。成功的喜悦将激发幼儿产生更为强烈的探索热情。在幼儿经验不足,不能进行操作探索时,教师应该学会适当的等待,不要重结果轻过程,急于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幼儿自我发现的过程就是幼儿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过程。告诉幼儿答案,幼儿只学会了解一种方法,但失去了进行探索的机会。干预操作中的失败,实际上剥夺了孩子操作的权力、独立思考的权力和动手操作的权力。
  (3)自理——不干预操作的进度
  有些幼儿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往往活动结束了,仍意犹未尽,而有些幼儿
  则在一次活动中迟迟不能完成操作任务。面对这一情况,就要注重延伸活动的开展。在每次操作活动结束后,并不将其当成是活动的尾声,而作为继续探索的开始,仍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材料在科学区,让新旧材料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供幼儿再次选择操作。在延伸活动中,除了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达到操作目的,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保持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外,还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进行再操作,再尝试,并在引导中尽可能避免相同操作方法的简单的重复再现,而是向他们提出更高的操作目标,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操作方法和经验,促进幼儿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让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以带有活动性的操作替代探究性的操作。带有活动性的操作可能形式很多、气氛活跃,但只是配合教师“完美”的活动进行。如果静心一看其实并没有以问题为核心让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来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
  2.儿童立场之“道”——鼓励儿童自主发现,不急于总结归纳
  关注儿童的个性、鼓励儿童的发现并充分地予以空间,以多元的眼光去理解、包容每一个儿童的想法。
  (1)自量——不急于肯定或否定
  科技活动主要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所以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幼儿的答案,就会无形中终止幼儿的思考。因此,教师的指导一定要促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如当幼儿提出:“不用桌子上的工具帮忙,是否也能让湿纸变干”的问题时,教师鼓励他自己去尝试。当他发现利用身体可以把湿纸焐干时,欣喜地告诉老师和同伴,大家纷纷前来观赏他的表演。之后幼儿都跃跃欲试,此时没有一位幼儿是旁观者,他们展示的也不仅仅是操作结果,更主要的是他们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因为答案不止一种,程度不同的幼儿可以在自己原有发展水平上进一步提高。水平差的幼儿找出了一种答案,也是成功;水平高的幼儿找出了多种答案,成功的愉悦更强烈。所有幼儿的求知欲都会得到满足,都会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增强进一步探索的原动力。
  (2)自通——不急于解答问题
  对幼儿提出或者遇到的问题,不要急于马上给予解答,而应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一份期待,鼓励和引导他们把好奇心和困难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动力,以多种方式鼓励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操作去寻找答案。教师的恰当指导使幼儿的思维具体化、明朗化,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又给幼儿的思考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做就能始终激励幼儿去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
  (3)自得——不急于归纳总结   幼儿科学活动尤其是观摩中的活动,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最后环节中结论的得出。教师总是预先想好结果,希望幼儿的归纳与教师预想的结果保持一致。一旦一致就赶快肯定赶紧归纳总结,不一致总是置之不理。以为只有这样,教师才完成了任务、幼儿才掌握知识检验,活动才获得圆满的成功。其实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探索发现中洞察出幼儿的实际操作情况和正在解决的难题,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情况和兴趣的转移给予适当的指导,暂时偏离预期目标也无妨。这种对操作过程的指导才更有利于幼儿去积极主动的探索。
  以儿童立场出发的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幼儿去自主探索,让他们不被教师的指导牵着走,抛开教师预设和指导的约束,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3.兒童立场之“要”——注重儿童经验积累,不强调知识获得
  在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向幼儿传授科学知识,缺乏给予幼儿一把打开科学知识宝库金钥匙的意识。正如古语所说: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教给幼儿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探索精神的培养更为重要。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探索,不仅可以获得多出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能领悟到应该怎样学习知识和新的方法的道理。
  要注意鼓励幼儿用各种符号记下所发现的科技操作现象或问题,并借助这些纪录、资料来归纳感知的经验。通过幼儿的交流、讨论,还可以从中真实地了解幼儿归纳、总结经验的过程和他们的认识发展水平,有助于对下一步的活动计划进行思考与设计,再去仔细观察,最终使教育目标在幼儿不断讨论、概括自己的操作经验中得以实现。
  要注重将幼儿的科学操作活动引向深入,激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不断拓展、开阔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身边遇到的问题。使幼儿不单纯感到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经验只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仅仅是有趣、好玩,而且还有很大的用处;感到科学无时无刻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增强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使幼儿乐于学习,乐于将各种知识、经验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转化为科学实践活动的本领。
  “中国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这句话指明了我们的活动应从儿童出发,关注儿童的心理、关注儿童的经验基础,关注儿童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儿童立场出发,在科学活动的组织中孕育和催生“意外”,等待和捕捉“意外”,并使用适切的指导策略,使儿童的探究学习如散文一般“形散而神不散”,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建构科学经验。
  参考广场
  [1]周保祥.让科学与生活比翼齐飞——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J].小学教学研究,201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9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