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现状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内涵及实施模式和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忽视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厘清新型城镇化和公共产品供给侧改革互动机理。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促进产城融合,统筹全国城镇化布局;以政府为主导,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1、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7.35%,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55%)。城市的发展需要公共产品的配套供给,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现状
  2.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实施模式
  自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公布实施以来,关于“新型城镇化内涵”就一直存在争论。一般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资源优化利用的庞大系统工程[1]。谢天成、施租麟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各种要素向城镇聚集和整合,使得“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进城人口逐渐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共服务和幸福感的过程[2]。”陈祥键指出,与过去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强调空间格局上“城乡一体”和推进方式上“城乡统筹”[3]。
  而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模式,很多学者也进行了探讨。郑新立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三大都市群、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次级区域性城市群、以县城为中心的就地城镇化”,这三种模式协调同步推进,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特色[4]。费孝通从人口规模的角度出发,主张采取“限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力发展小城镇”[5]。辜胜阻等人从经济要素流动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城镇化模式表现为“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口城市化(异地转移)和中西部城市群产业基础薄弱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就地转移)双重城镇化方向”[6]。
  2.2公共产品概念、供给模式及优缺点
  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7]。
  公共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多学者很早就开始对选择公平高效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进行研究。一般认为,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公共产品最初是由政府垄断供给的,但随着“政府失灵”“市场失灵”以及“志愿失灵”的现象的相继显现,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也相继出现了政府主导供给模式、市场主导模式、民间团体和第三部门自愿供给模式以及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模式。董明涛、孙钰基于地区差异的视角,认为应从不同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能够满足其发展需要的供给模式[8]。尚海涛、任宗哲从公共性和效率性的观点出发,指出多元化供给模式可能存在的效率及公共性缺失等问题[9]。
  3、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学界已经从不同角度对新型城镇化以及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进行了详实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当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效率或者效益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优缺点,但任何理论都有适用性的问题,都应该立足于所在国家的基本国情。例如,社会自愿供给模式依赖于第三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而我国的第三部门目前发展还不完善,而且缺乏独立自主性。而公私合作伙伴机制下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依赖于政府与私营企业及第三部门之间的契约,依赖于契约精神的社会普遍认同,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缺陷。而且由于我国特殊的政绩考核制度,政府官员换届之后为了政绩,政策朝令夕改,项目重新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民企进入公共产品供给的风险。此外,由于我国的特殊政治经济体制,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的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也模糊了之间的界限。例如,保障性住房、西部地区农牧民的安居工程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没有厘清新型城镇化和公共产品供给侧改革互动机理,以及配套制度构建。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催生出了很多公共产品供给需求。另一方面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又影响和制约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例如,新农村的建设使自来水、天然气供给管道从城市向乡村扩展。而水资源、电力供给不足又制约着许多北方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因此应该把新型城镇化和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使二者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对应,相互匹配。
  4、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促进产城融合,统筹全国城镇化布局
  从2010年2月到2017年1月,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等8个城市被相继确定为国家级中心城市。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布,确定了我国“两横三纵”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2017年4月1日,国家设立雄安新区。这对于我国的城镇化格局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在全国城镇化布局中,是逐步完善的,前后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而且只是从宏观上进行的笼统布局,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及规划,缺乏全局性地统筹协调。因此政府应该统筹全国的城镇化布局,划分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进行总体的协调规划,避免一窝蜂的搞扎堆搞建设。大城市吸引人口聚集的根本原因是其便利的基础设施,较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国家可以通过重点建设一些目标城市,并通过放宽落户条件来吸引人口向这些城市集聚。而对于一些已经膨胀过快的城市,可以通过产业、落户限制等措施来控制人口规模,最终达到预期的城镇化人口规模。在此基础上,科学的预测各大城市、不同地区的未来人口,为确定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選择合理的供给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4.2以政府为主导,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分析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本文认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仍然适合政府主导型的供给模式。特别是对于农村道路、水利等生产性公共产品,由于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收益,更应该实行政府主导的供给模式。但是在供给过程中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的个别村庄,应采取整体搬迁的发展方式。对于人口大量流失的地区,也应做好供给规划,以避免资源的浪费。而对于经济已经发展起来的地区,随着市场的完善,可以逐步实行多元主体的供给模式,此时应重点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明.新型城镇化: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人本”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2]谢天成,施祖麟.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概念、目标与速度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6)
  [3]陈祥健.新型城镇化:三个范畴的哲学思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
  [4]郑新立.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多元模式[N].经济日报,2013-01-08
  [5]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996(3)
  [6]辜胜阻,易善策,李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
  [7]Paul A S.“The pure theory o f public expenditure”[ J].Th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4,36( 4): 387~ 389
  [8]董明涛,孙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选择研究——基于地区差异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7)
  [9]尚海涛,任宗哲.公共性和效率性观点下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多元化及其潜在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1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9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