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销画的商业性与学术性小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18世纪中叶,在当时最大的通商港口城市广州出现了一批画风迥异于中国画风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受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同时又是迎合西方人对中国猎奇心理的需求。中国人对外来事物的好奇与接受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同时还有统治阶级对外来艺术的宽柔态度,从而使得这种带着西洋风格表现中国事物现象的作品成为美术发展的长河里的一朵奇葩,并且具有了一百多年的繁盛历史。
  关键词:清代;外销画;商业性;学术性
  汉代以来,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口之一,千年以来,长盛不衰。但是从这里出发运往世界各地的,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熟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明清以来,还有另一种产品在中国的海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外销画。在广州,画师们用西方的颜料与毛笔,以融会中西的写实技法,描绘出一幅幅东方图景,销售给洋人。
  外销画的商业性
  外销画是中西贸易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外贸艺术商品,从商品的定义来讲,外销画一种劳动产品,是画家或者画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结合体,外销画能使劳动者获得经济效益,在实现其价值的同时还能使购买者获得使用价值,购买者可以通过画作获得一些信息或者欣赏价值。从这一点讲,外销画的出现具有商业性。
  外销画家根据市场需求品味绘制出大量的不同种类的作品,从现存的作品来看,外销画创作群体之所以能够把握住市场潮流,大多是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资料证实大多数的外销画作品都是由多个画工完成的,所以其制作过程是流水作业,每个画工都有各自的专长,这样也就导致了效率的提高,使得外销画成为批量生产,从这一点来讲外销画的商业性要远远大于其艺术性。外销画的收益相当可观,“据美国《中国皇后号》的文献记录,1785年中国题材和西方题材的外销画,价格在9美元左右,到1800年时,美国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的苏里文·多尔(Sullivan Dorr)的笔记中记载,一幅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玻璃复制品单价为16美元,相当于美国商船三副的月薪”。可见其收益的诱人,在这样利益的驱使下,外销画的成批量生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现存的作品和有关资料可以知道,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广州口岸出现了两位以“林呱”为名的外销画家,许多学者推测其为父子,但无具体史料确证。
  在香港也有一些画匠,但他们所有人都从事这类工作且拥有一样的根据画布尺寸变化的价格表。每个工作室都拥有经理人,等待港口到达的船只,从外国水平以尽可能大的尺寸和尽可能便宜的价钱订购外销画,这些作品应在24小时内为随时可能开航前画完,装裱好画框并包装好。
  外销画的学术性
  外销画的形式脱离不了传统绘画,尽管外销画出现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但和西洋花卉、静物画、风景画是不同的,绘画的发展,期间总是会有很多相同的因素在延续和维系,才不至于变成一种完全陌生的绘画语言。
  我们一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的一批展示旧广州街头各行各业的外销画为例,这些画使人回想起昔日老广州,众生百态,各行各业,江上船舶,似乎耳边响起热闹的吆喝声,这种市井风情,一直延续到现在。
  外销画作为商品绘画,虽然匠气十足,但是“一件美术品是一件具有审美意义的人工制品,有其本身的现实性和生命力。每一件美术品都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完整的个体,它与同类作品相似,但又无法被任何作品替代。在所有历史学科中,美术作品被当证实人物、事件和思想的文献”。因此,外销画以其写实的特性,真实的记录了当时中西碰撞之下的中国社会面貌,尤其是旧中国制度统治之下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以及其社会活动。这种历史文献的作用是其他绘画作品所不能取代的。
  外销画的学术性还体现在中西文化的融合方面。南部沿海作为中西方交流的前沿阵地,其中一些特有的风情民俗也深深吸引着西方的文人商客,所以中国画工将中国特色文化以西方手法表现出来,但是从中还带有中国绘画的痕迹与韵味,这就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比如中国传统节日闹元宵就被作为表现题材出现在外销画中,“正月十五元宵节,汉魏时期形成,唐宋有了明显发展,道教将它视为三元节之首,为上元节,为天官赐福之辰。明清时期成为新年与元旦呼应的重要节日。元宵在清代称为‘灯节’”。所以清代外销画中展示的元宵节中所出现的节庆器具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图像资料来源。
  外销画所表现的中西融合,指风格方面的融合,技法上的借鉴。它不是生硬的拼凑或组合,而是经理解,吸收,消化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它也不是向对方全方位的折取,而是在保持本系传统主要特色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使艺术得到升华并具有新意。
  结语
  清代外销画表现出一些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片段的题材,描绘细腻,富有特色。外销画不是完美的美术品,我认为,外销画在为近代中国美术的发展提供变革的思想资源和语言资源的复杂多样的元素中,清代广州外销画仅是涓滴之水,一滴水无法透析出整个世界,但是,留心这滴水与近代中国美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历史“细节”与“达观大势”一样的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美】亨特著,冯树铁译.广州“番鬼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英】施美夫著,温时幸译.五口通商城市游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19 世纪中国绘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莫小也.17-18 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M].杭州: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羅园(1989.2—),女,汉族,籍贯:江西省余干县,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分院,专任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59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