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对智力上存有障碍的儿童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其在自理能力,交流能力,运动与劳动能力上实现相应的发展,最终在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上得到提高,不仅可让智力上存有障碍的儿童们生活上的幸福感加强,也将对其家庭以及社会产生重要的、积极的意义。本文对智障儿童的相关现状进行了一定分析,并就智障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出建议。
  引言:对智障儿童實施特别教育,培养其对生活、社会的基础的适应能力,进而实现其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的最终效果,是众多的特殊教育者的工作目标。对智力上存有障碍的儿童,教学上的合理设计,以及有计划的、正确的训练,将使其获得社会适应的能力的提高。
  一、智障儿童的情况的基本介绍
  (一)目前对儿童进行的智力障碍的级别划分
  目前,根据儿童的智商分数与其实现社会适应中具有的障碍的严重程度,将儿童的智障情况分为四级。通常,将智商结果在55至70分之间,且在社会适应当中有轻度的障碍的儿童,认定为具有智力上的轻度障碍。他们可实现生活的基本自理,且可进行简单程度的家务劳动,及基础的计算、阅读[1]。经过职业方面的技能训练,在成年之后,可进行简单、基础的职业劳动。
  将智商结果在40至55分之间,且在社会适应当中兼有中度的障碍的儿童,认定为具有智力上的中度障碍。与轻度的儿童相比,智力上存有中度障碍的儿童可部分完成简单程度的家务,需在基本的生活上被提供一些支持、帮助。他们存在的智力障碍一般在较早期,就已被发觉,且可在3岁左右得到确诊,通过早期的、及时的相关康复训练,他们可对常用文字的做到识别,且完成简单数字的计算,训练后,在适当帮助之下,可完成基础的生产劳动。
  将智商结果在25至40分之间,且在社会适应当中兼有严重的障碍的儿童,认定为具有智力上的重度障碍。长期的、系统的训练过后,将拥有基础的生活功能,生活的幸福感可被提升。将智商结果低于25分,且在社会适应当中兼有极重度的障碍的儿童,认定为具有智力上的极重度障碍。他们基本无实现独立生活的各种能力,通常具有运动、日常生活、语言交流等多重的障碍,需得到持续的帮助与支持,一定训练与治疗过后,生活的自理情况可达到一定改善,或可自主表达其情感、需求。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拥有不同的发展潜力,在教育、训练中需有所区别。
  (二)智障儿童目前的发展情况及实现社会适应的障碍
  目前,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在家庭、社会中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重视,但在对其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培养、教育仍有需加强之处。进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培养,需要智障儿童们在自理能力、语言交流、劳动技能得到可能范围内的、尽量大的有效提升[2]。但智障儿童目前对于各项能力学习的配合程度不好,技能学习和掌握的效果还待加强,这都是智障儿童们实现社会适应的障碍。
  二、实现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提升的相关建议
  (一)针对儿童们智力和社会适应上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智障儿童们各自情况存有差异,应区别处理,区别要求,因材施教。在保证同样尊重、爱护的同时,教师对智力的障碍程度较弱的智障儿童,教学上可提出较高要求,设置较高的教育目标。而一些智力上障碍程度较重的学生,则应适度去降低要求。通过不同的教法,让每个智障儿童均获得其自身的最大发展。
  (二)借助游戏,促进智障生的学习
  游戏对智障儿童有着较强吸引,是其最爱去参与的一类活动,借助这一点,教师可把要教的生活技能、劳动技能的内容、练习与之融合,是智障生们能愉快、轻松地学技能。例如,可设计一个模拟饭店服务的游戏,让他们去扮演店中的服务员和客人,“服务员”要为“客人”发放碗筷,并打扫店内卫生,客人们要模拟点餐并正确使用餐具。通过角色分工,增强其参与热情,并在该过程当中熟练所学的操作,锻炼思维,在场景的交流中,实现语言能力的锻炼,学会礼貌交往。
  (三)教师应为智障生提供锻炼、实践机会,提升其自理能力
  课堂上生活知识、技能的教学是在为智障生实现生活的自理做准备。为实现智障生生活的自理,使其独立能力最大化实现,需要有生活当中足够的应用、强化帮其形成长久的习惯与技能[3]。因此,教师可将教育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实践安排,例如,在教了清洁、打扫的内容后,教师可在自己的带领和照看之下,安排学生们进行教室地面的打扫、清洁,以及擦黑板、窗台等工作,并在学生劳动时加以指导、纠正,让其在锻炼、实践当中强化劳动的习惯、技能。
  (四)对智力上存有障碍的儿童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耐心示范
  智力上存有的障碍,令智障生在能力上被限制,他们对生活及劳动上面的技能、技巧进行学习时,速度和效果都较同龄人差距较大[4]。因此,教师对这些智力上存有障碍的儿童,在训练中不可心急,应循序渐进,借助多次练习逐步提高。在训练时可将内容拆分,使其成为若干个极简操作,化整为零,降低难度,可让学生从拆分后的简单动作开始学,逐个熟练后,再连接整合为完整的一个操作。在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分解的小步骤进行教学时,都要耐心演示、指导,通过示范,让学生们加以模仿、复制,对其未做到的一些细节,教师要再次指导,并带领其完成多次重复练习。并且,针对不同步骤存有的难易差别,教师需灵活进行时长的安排、分配,保证学生们跟得上。在课上学习及多次的强化之后,使学生达到动作的完整,再进行速度训练和质量提高。
  例如,在教学生们洗手的方式时,可将整体过程拆分为如下几步:将水龙头打开;用水冲洗双手;放几滴洗手液在手上;揉出泡沫;双手互搓掌心、手背、手指、指缝等位置,并且至少揉搓10秒;在水龙头的水下面冲掉泡沫,且坚持至少10秒;关闭水龙头,擦干双手。通过拆分了洗手的环节,教师可对每个小部分逐个完成演示和教学,让学生完整学会,并且可对其中较难步骤,比如第4步互搓掌心,手指指缝等细节更多安排时长,保证学生将细节记住学会。
  (五)重视鼓励评价,增强智障儿童们的信心
  积极的评价、肯定将令智障儿童们得到鼓励,尝到成功的幸福、愉悦,这将成为其之后尝试、行动的动力。当他们做到后,教师的夸奖让其能力被肯定,进而收获自信。当他们的尝试结果不佳时,教师若能积极鼓励,则将激励其信心,使其战胜畏难情绪,再度尝试。
  三、结束语
  总之,对智障儿童们的教育,需要教师针对其智力、社会适应上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当中耐心示范、循序渐进,通过鼓励评价实现激励,并注意强化实践环节,从而实现智障儿童们自理能力、交流能力、劳动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适应性的有效培养。这种培养,需要教育者们的长期坚持,任重道远。相信在家庭、学校的一同努力下,智障儿童们的生存、适应能力将能得以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古立新. 浅谈对智障儿童的分类及教育对策[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8):104-104.
  [2]李文会. 新课标下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探究[J]. 考试周刊, 2018(12):28-28.
  [3]黄警. 浅谈如何有效地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行为习惯培养[J]. 科学咨询, 2017(12):7-7.
  [4]王坤. 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J]. 吉林教育, 2017(23):67-67.
  (山西省阳泉市北岭小学  山西阳泉  04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8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