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需要真正的公开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真正的公开课要回归常态课,避免失真、作秀,上得自然平实,让人有亲切感和真实感;要精益求精,努力上出特色、上出水平,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发展。
   关键词:公开课;正确开展;回归常态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2-0110
  新课程实施之后,各校都在搞课改,课堂教学研究的气氛空前浓厚。其中,最为热闹、影响最大的应是当下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公开课活动。有的邀请课程专家、领导莅临指导,邀请兄弟学校前来观摩、捧场,展示学校风采、汇报新课程实施的成果;有的利用公开课组织“优课”比赛、评选活动。一时间,研究课、观摩课、展示课、优质课等名目的公开课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对这些活动的目的、实效、价值和影响,争议颇多。公开课有是也有非,是非并存,利弊同在。对待公开课的态度,既不能一概否定贬斥,彻底摒弃,也不能过分吹捧,泛滥成灾。我们需要真正的公开课,让公开课正确地开展,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公开课应正视教学中的问题
   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后,课怎么上?没有人正面回答你。借助公开课,会给老师们一些有效的参考。真实的公开课,观摩者能感受到学生心中的困惑和顿悟的惊喜,能看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共鸣、智慧的分享,它充满智慧的光彩和生命的活力。公开课本是一种教学行为的研究方式和手段,是常规教学研究活动。打开课堂的大门,让大家听、看、议、评,切磋研究,通过真实的课例,学习、理解先进的课程理念,研究如何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予以贯彻。从这一意义上看,公开课应当是研究课,既然是研究课,一定不可避免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而我们应正视这些问题。
   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有市里的教研员、其他学校的老师,还有本校的领导和老师来听课,屋前屋后架设了几台摄像机。孩子们似乎也知道这节课的重要性,一个个都紧绷着脸,很严肃。老师是个年轻小伙子,他看起来就轻松多了。上课过程中,他每次提问,叫的都是班上成绩较差的同学。大家很是为他捏了把汗,怕孩子配合不好,把问题复杂化,影响了他公开课的质量。可是,我们的担心好像多余了。孩子们的回答不是那尽如人意,尽管有对有错,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自然,最后正因为如此,在评课时很多人说他没精心准备,是堂不成功的课。和这位老师讲起时,他笑笑说:“不管什么课,学生都是最重要的,公开课也不例外。”我又问起他为什么不叫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或者让学生都先预演一遍,这样少出一些问题。他说:“如果成绩不好的同学把知识学会了,就证明全体同学都学会了,还能多发现一些教学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把公开课一律变成示范课、展示课,以理想主义要求所有的公开课起示范、引领作用,不出一点问题,不仅会给开课教师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也使听课教师不自觉地用求全责备的眼光来审视公开课。其结果公开课就成了少数“上课好手”的专利,大多数教师不敢问津,这也与公开课的初衷是相悖的。公开课是一种特殊的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探讨的平台,是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场地,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对其观摩、研讨与反思,能发现双方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正视这些问题,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对营造科研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公开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
   伴随着新课程实施,各地利用当下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形式,展示、宣传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公开课带有展示课、观摩课、示范课的色彩,但本质上还应当是研究课,不该是样板课或某种教学模式的推广活动。既然是公开课,首先应当是具有教学功能的真实课堂,不应当是 “教案剧”“课堂教学秀”。如果公开课以“成功、完美”为目的,要挑教学内容相对好教、好学的,抓一个“好班”来开课,用事先训练学生的办法来演习,再来个数遍课前按剧本“彩排”,那就不是“真实的课”,而是“作秀”或造假了。作秀、造假,就失去了研究、示范功能,也不可能有指导性。
   笔者曾上了一节公开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因为笔者平时都这么上课,也没有刻意去准备。整节课老师讲的少,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的多。笔者把提问、解答的权利都给了学生,他们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点名让同学答,还可以要求老师答。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甚至有些乱哄哄的感觉。课后,老师评价较高,笔者也享受到公开课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自豪。笔者认为,如果哪一天,哪个老师的公开课不需要花什么時间准备了,架起棉花就是纱,那是因为他在用一生来备课,做了真正的准备。那他的课就什么都可以公开,因为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现实也往往在开着玩笑,或者在做着辛辣的讽刺:那些上公开课的,或在赛课中获奖的,一般都是漂亮的姑娘或帅气的小伙子,会表演,能煽情。公开课已经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它与真实的课堂截然不同。有的公开课甚至靠千锤百炼打造出来,是一种机械的表演,表面花哨,内底苍白。其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华而不实,同时会诱使一些人投机取巧,而不去踏踏实实提升自身素质,致力于提高教学水平,打造真功夫,这不是真实的公开课。
   但话又说回来,真实的公开课应该高于常规课,可以也应当花更多的时间对教学设计做更仔细的课前研究和推敲。这已经不仅仅代表一个老师的水平,而是代表一所学校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为之献计献策,融进所有骨干老师的智慧。这样,让同行来研究、评议,出彩的地方,给人以启发;未能避免和克服的问题,经同行指出,能使自己和他人得到不寻常的宝贵的教训与教益,这正是其魅力所在。
   三、公开课需要课后真正的评价
   公开课是一项常规教研活动,不仅是教学表演和比赛,因此,听课后的评课研讨是公开课的点睛之笔,是不可或缺的。公开课的研讨活动,授课教师、听课教师是主角,他们之间的交流、研讨、互动使公开课活动走向高潮,进入收获阶段。有了公开课的研讨,才使公开课成为校本研究的教学资源,成为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宝贵素材。反之,听了就散,要么交一纸听课意见表了之,要么齐声高唱颂歌,就达不到交流研讨的效果。
   评课研讨的目的不在于为课定调评分,而是围绕公开课开设的目的和意图,揭示公开课要研究问题或展示的内容,是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帮助听课、授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能力。评课研讨,虽然需要评课标准,但不宜精细量化,更要顾及学科特点、学校条件、学生基础与教师的教学个性,不能只用一张预设的通用量化评价表来束缚评课者。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考查三维学习目标的达到度、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度、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的创造性与特色,这应当是评价研讨的最基本的着眼点。
   在评课研讨活动中,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总的来说,要把公开课定位在“课”上,而非“公开”上;要在“课”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公开”上做文章。在“课”上做文章,意味着要遵循课堂教学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真实水平,把公开课回归到真实的日常教学上来,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体现公开课的教学价值。
  作者简介:亢海云,汉族,湖北枣阳人,湖北省枣阳市第六中学教师,枣阳市骨干教师。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第六中学 441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