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节公开课的备课与改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公开课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思想、教学能力的重要舞台。一节优秀的公开课,具有示范作用、交流作用、评比作用、改革试验作用、推广教学作用。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则离不开完善的备课和反复的磨课。本论文以《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备课过程为例,旨从课标、教材、学生、教法四个方面,讨论如何准备一节优质公开课。
  关键词:公开课;备课;磨课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9-080-1
  讲公开课时,听课的老师既想听执教老师讲了什么,更想听学生得到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要想精准把握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推进,就要吃透教材,备熟学生,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
  一、“一备”
  第一次备课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准备:
  1.认真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作了如下表述,要求:了解溶解度的含义,活动和建议: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我认为,对于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应先从定义本身出发,让学生感知溶解度概念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也就是这个概念提出的必要性,再了解溶解度概念含义,形成辨析。最后对溶解度曲线的绘制、认识、应用的学习,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2.认真研读教材。
  教材中,直接给出溶解度概念,溶解度与溶解性关系直接用数据说明,溶解度曲线只绘制一条,溶解度曲线初步应用相对简单,气体溶解度作为拓展视野内容。
  根据教材编排,笔者确定了教学重点:一是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认识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二是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能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溶解度。难点一是溶解度概念的形成;二是通过溶解度曲线图进行查阅分析和比较。
  3.认真思考学情与教法。
  概念的教学从理论上来说,要让学生在他感受到需要的时候引出概念,这样学生一是能有兴趣学,二是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更好掌握概念。并且最好是探究性的学习。
  因此我“一备”中设计如下思路:
  溶解度概念1.溶解度概念的引入(实验引入)
  2.溶解度概念的形成和辨析
  3.溶解度含义的体会
  溶解度曲线4.溶解度曲线的绘制(绘图)
  5.溶解度曲线的认识(识图)
  6.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用图)
  因此,我两块内容都从溶解度概念的引入入手,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由实验引入,我先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性强弱。我的预设是学生马上想到看看谁溶解的多,继续引导学生,溶解的谁多谁少最终比较的是哪个物理量,引导学生去称量,而且要通过讨论知道称量几次,称量什么。为了节约时间、方便称量,提供学生电子天平。对于对比实验中相关条件的控制没先提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有的组突然就想到了两次取的水要一样多,有点组在做的过程中还在争论药品加到何时停止。我为了控制学生的取水量,我给他们只准备了10mL量筒,但不规定用量,有的组取10mL也有的组取7mL,只提供10mL量筒其实也是为了少取点水,节约时间。实验完成请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情况,通过对实验情况分析,得到相关结论:1.取水量要一样多,才能比较。2.要加到不再溶解(即饱和)才能比较。3.其实比较是在同温度(即室溫条件)下比较。
  4.比较质量。
  做了这么多实际就是让学生能感受到需要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出现,让学生在自己探究过程中得出溶解度这个概念,并重点突出概念的四要素。
  得出概念后,通过几个判断题对概念进行辨析理解,再通过相关计算体会溶解度含义,理解概念中溶质、溶剂、溶液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上完成教学内容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提供氯化钠和硝酸钾几个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在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曲线并了解曲线的初步应用。对于溶解度曲线应用因时间关系,设计的问题少而且也较简单。
  实际上完课后,发现问题较多。一是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够,这些内容只能上到第一部分,溶解度曲线没时间完成;二是学生实验中问题很多,操作慢,要溶解达到饱和状态很难控制,因此最后得出的数据准确科学的几乎没有,给通过数据得出结论带来困难;三是实际完成实验后,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还是没到位;四是教学过程因学生活动较多而把握难度大;五是练习设计有不细致、不妥当的地方。
  二、“二备”
  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备。思考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是否必须要实验引入,实验的效果好不好;二是怎么让出时间进行溶解度曲线的教学。于是,笔者又作了如下改进:
  1.改变引入概念的方式。
  分别比较氯化钠和碳酸钙、硝酸钾和氢氧化钙、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性强弱。在学生很容易比较前两组后,马上发现第三组无法比较,在问题中引入概念。
  2.改变认识概念的过程。
  溶解度概念的掌握主要是掌握4个要素,这4个要素让学生在比较真实数据、判断正误的过程中去认识。如20℃时100g水中可溶解10gNaCl,20℃时100g水中可溶解10gKNO3,所以它们溶解性一样强。学生能判断以上错误,并能说出错误原因,从而了解到“饱和”这个要素。
  3.调整细节。
  细化练习设计,如识图、用图的教学过程中,从点、线、面三个层次逐步递进设计练习,使问题更具有层次性和合理性。坐标纸放大,这样学生在画溶解度曲线时更容易,更准确。调整板书设计,使其更合理,条例更清晰。
  总的来说,一节公开课教学设计的中心,永远不要偏离其专业性本身;永远不要脱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永远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教学过程,同时教学手段的运用和亮点的设计必须新颖独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5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