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家要求在十三五末期,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要受到基础的海洋知识教育,将青少年培养成海洋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寻找学校可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结合国家课程中丰富的海洋意识教育内容,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教学专题等提炼构建了适合中学特点的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在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学生海洋意识不断得到加强,并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向其他学校和地区辐射,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提出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来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是海洋意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
  建设海洋强国,不仅因我国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更因为这是21世纪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国海陆兼备,海洋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到十九大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再到2016年国家海洋局等五部委联合印发《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为一线教师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搭建了平台。
  一、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是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迫切需要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加强海洋意识教育是我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国家希望到“十三五”末期,基础教育阶段的海洋意识教育得到加强。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促进广大青少年掌握基本的海洋知识,营造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浓厚的认知氛围。
  二、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让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
  (一)寻找课程资源
  1.校外有海洋报等相关媒体的支持,有奋斗在海洋一线进行宣传和研究的特聘专家。2.教学材料有中国海洋报、中国海洋报亲海特刊、中国国家地理、《风雪南极》等系列报刊、书籍,《走向海洋》、《大国崛起》等系列专题片。3.学校具备实施海洋教育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4.有海洋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可以开设课程、开展教育活动。5.學校建立了海洋教育实施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海洋意识教育领域经费投入,支持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意识科普讲座、教师培训等系列海洋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结合学校实际,构建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框架
  海洋意识教育课程以地理学科兼职教师为主,因此主要发挥地理课作为国家课程主渠道的作用,通过校本化实施来完成。
  1.海洋意识教育的总课程目标:了解海洋、关心海洋、热爱海洋、经略海洋,宣传海洋建设成就,立志投身建设海洋强国。
  2.核心教学方法:国家课程教学的校本化实施。
  3.教学专题设置:(1)国家课程深化海洋教育:①中国的陆与海:疆域;②中国人与海:爱海用海案例;③海陆变迁:我们能改变地球的容颜吗?④中国人在极地:责任与贡献。(2)校本课程拓展对海洋的了解:①大国崛起中的海洋意义,②海洋强国建设前沿报道,③我与海洋的约会。(3)实践活动创造性、艺术性地表达对海洋的了解:①各类海洋竞赛;②海洋茶席展示;③《我心中的海洋》宣讲会。
  4.教学特点:在(行业、学科、知行)融合中发展,在创新和艺术表达中成长。
  (三)发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从海洋意识教育进教材看,国家地理课程中已经有丰富的海洋意识教育内容,深入挖掘,与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吻合,其中中国地理部分10课时,世界地理部分5课时。通过海洋意识时、空观的传递,便于引导学生理解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地理课学习的重点,也是考察的重点。
  其次,从海洋意识教育进课堂的课时看,国家课程校本化15课时,占总学时的43%。
  海洋意识教育课程,总学时35。其中国家课程校本化,15课时。其中中国地理部分10课时,(1)中国的疆域2课时,目标:通过国家课程,了解中国的疆域,特别深化海洋国土概念:300多万km?主张管辖海域,1.8万km大陆海岸线,了解海洋资源、海洋国土的政治、经济、战略意义,树立宁失千军不丧寸土的海洋国土观念。(2)中国北方地区3课时,中国南方地区5课时,目标:通过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了解沿海地区人民在爱海、用海、护海方面的成就,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自信心。(3)世界地理部分5课时,海陆变迁(人工岛屿1课时),南极地区2课时,北极地区2课时。目标:通过世界海陆变迁的学习,了解中国从古至今对海洋的理解就极其深刻,在现代化海洋强国的建设中我国吹填岛屿的成就以及在南海为世界安全用海所做的努力,树立和平利用海洋的信念;通过世界极地地区的学习,了解中国人在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方面所做出的的努力和成就,激发积极参与极地事业的热情和责任。
  校本课程10课时(初一、二年级每年3课时:社团展示3课时,茶道课程融合1课时)。目标:通过校本课程深入了解大国崛起过程中海洋的意义,深化海洋强国的认识。通过海洋探索社社团活动、展示,将社员对海洋的热爱释放出来并带动给更多的学生,发挥示范效用。
  实践活动10课时(含参赛、创作作品、听讲座、外出宣传展示、参观等)。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对海洋的理解、艺术性地表达对海洋的热爱的巨大能量,形成示范能力。
  最后,从执行教师的影响看,学校主要海洋意识教育兼职教师,作为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区兼职教研员、区学科带头人,为国培计划全国骨干地理教师培训班的50位教师做《中国的疆域》示范课,中国海洋报做过专题报道;为北京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现场会做《中国人在南极》现场示范课,北京电视台作专题报道.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现了海洋意识教育的示范作用,受益面大,教育效果明显。
  三、海洋意识教育成果初现,学生取得的成绩斐然
  全校学生连续四年参加2015-2018年北京市学生海洋知识竞赛,2015-2017年共有200多人次获得北京市一、二、三等奖,北京市现场总决赛中,2015-2017年连续三年分别获得初中组第三名2人,第二名2人,第二名2人的好成绩;共有六名学生代表免费参加了市教委和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海洋冬令营活动,并获得优秀营员称号。
  在中国海洋学会组织的《畅想2049的海洋》活动中,我校学生初一初二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与家长老师一起畅想中国建国100年时我们的海洋科技发展前景,并利用多种文学、艺术形式展示自己的理解。其中,段炳荣获国家特等奖,她创作的中篇小说描述了为国家海洋探索的女性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展现了学生强烈的海洋强国建设的参与意识。另外7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说明我校学生不仅海洋意识强,而且海洋的创新意识也强,传播海洋意识的能力更强。
  海洋意识教育,任重道远,在学生在校时间有限的前提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海洋意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丰富完善,需要有情怀的教师一同构建。
  作者简介:黄东蛟(1967.8-),女,汉族,北京市人,理学学士,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中学高级,研究方向:地理教育、海洋教育、茶文化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3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