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最基本的载体,乡土文化囊括了地域风情、传统习俗、民间神话故事等内容,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的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教师应遵循选择性原则、适用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
  关键词:乡土文化;关中文化:高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3-0117-04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备受关注的论题。将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渊源与特色,激发他们认识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然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人们尚未建立“大语文观”,对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这使高中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地方文化背景,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因此,乡土文化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分析乡土文化的内涵,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的价值,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关中文化概述
  (一)乡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个地区人文荟萃,都有着极富魅力的乡土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乡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人们长期生活留下的印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既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地名沿革,还有民间艺术、名人轶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一个地域的文化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不断地磨合,积累下来的文化都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地域人群共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追求。在幅员遼阔的中华大地上,每个地区都有它各具特色的文化,久经流传的各类文化必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传承和弘扬哺育我们的本土文化是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关中文化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之内的地域,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杨凌这五市一区。因此“我们所说的关中文化,就是指以关中地区为主的今陕西一带的古老文化。”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间穿过,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汉代的张良曾用“金城千里”概括关中的优势,受渭河冲积形成的关中平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因此农业生产十分发达,历经千百年的岁月积累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农耕文明。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农业发达为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强大的基础。优越的地理环境、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关中地区在历史上成为一个王朝更迭的风水宝地,“秦中自古帝王州”便是对它最好的阐释,它先后见证了多个历史王朝的兴衰起伏。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是我国文明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这里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关中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蓝田猿人,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系统。汉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自然也是关中文化最鼎盛的阶段,当时的关中地区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当时的关中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地区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经了千百年的演变,为我国今天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无论是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还是贾平凹、陈忠实这些现代作家,他们都在关中平原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族精神财富;无论是《史记》还是《白鹿原》都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关中大地上的秦人来说,这片土地滋养着他们,关中文化熏陶着他们,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并维护本土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精神。
  二、将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2011年正式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强调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课程对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这不仅是语文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也是对母语教育特点的正确审视。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把教材当作语文教学的唯一资源,不注重新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结果导致语文课堂呈现出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的状况,并且使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无疑违背了基本教学理念。我们生活在汉语、汉字和民族文化的海洋之中,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这些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开发和利用各地区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乡土文化资源,为语文教学增添新的养料和色彩。
  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民族,各地区的乡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乡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不仅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怀以及完成我国基础教育使命的本质需求。
  (二)增强语文教育亲和度的需要   泰戈尔曾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其实在教学中教师也常有这样的感慨,有时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好似鱼与飞鸟的距离,对于教学内容,教学者心中往往奔涌着澎湃的情愫,而学生的反应却犹如平静的湖水,没有一丝波澜。这无疑是教学内容或者教学者缺乏应有的亲和度造成的,拥有亲和度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足以吸引学生的,因此,亲和度的构建是形成优质课堂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学课堂有良好的亲和度,师生之间才能高度配合以达到心理相容、情感相通、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目的。
  高中时期,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可塑性强、求知欲旺盛是他们最主要的特点。这一时期他们缺乏人生阅历、学习生活紧张枯燥,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教化。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文化的浸润,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做一些铺垫,学生所在地方的乡土文化恰好是绝佳的选择。所有的书本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育教学组织者如果能将书本知识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找到学习的契合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心灵上就会产生一种共鸣,这种共鸣会让二者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同时,家乡的山川河流、名人轶事、民风民俗与课本知识有所勾连,会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甚至会影响和改变他们获取知识的心境。
  乡土文化是学生所熟知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乡土文化的引入提高了语文教育的亲和度,能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学习的疲劳感和压抑感,增加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三)促进乡土文化发展的需要
  高中时期是学生健全知识系统的关键时期,是个人修养形成的重要阶段。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本土文化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将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本土文化,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而且使他们从骨子里认同本土文化,从而使他们产生发展本土文化的使命感。同时,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教育功能,使乡土文化与教书育人水乳交融,学生因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而更加成熟,待到他们自己学有所成、有所建树以后,为家乡文化的发展增砖加瓦,贡献力量,二者做到相辅相成,促进乡土文化进一步发展。
  三、关中文化與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关中文化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具有了足够的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搜集处理信息、深入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完善自我人格、提升自我修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者如能将独具地域特色的关中文化加以引入和渗透,关中文化的精神内涵必定能成为提高学生阅读境界的有效养料之一。如在《鸿门宴》教学中,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导入时可以以故事发生地新丰鸿门的鸿门宴遗址为引子,简介《鸿门宴》这一故事梗概,由发生在身边这片热土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文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鸿门宴事件对刘邦、项羽这两个主人进行形象对比,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史圣司马迁是关中地区有名的历史人物,这也是能激发学生自豪感和学习兴趣的关键点,他在无比艰苦的条件下创作的史学经典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的。此外,《边城》(节选)是一篇极具地方特色的文章,它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由于地区的差异,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无法产生情感上的高度共鸣以致无法理解作者的真情实感。对此,教师可将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展内容,让他们切身感受诞生在自己家乡的文学作品,更深入地了解并理解《白鹿原》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关中地域文化精神。再引导学生将两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文化风俗习惯进行探讨比较,这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边城》这部作品,还能使他们深入领悟关中本土文化。
  诗歌阅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拓宽视野。流芳千古的盛唐诗人李白、杜甫等都曾驻足长安,长安的生活经历对他们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尤其是杜甫,他久居长安,被繁华恢宏、雄壮开阔的盛唐文化所浸染,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提高了他诗歌的思想层次和价值。在诗歌《登高》教学中,教师如能先介绍杜甫在长安的经历,那么学生就更能体会诗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穷困潦倒、流寓他乡的悲哀心境。在长安期间,杜甫的思想从奉儒守官到对统治阶级的不满经历了质的转变,他的诗歌更有沉郁顿挫的特点。另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虽被大家所熟知,但少有学生知道是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便是诗人在长安时所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加以讲解和品读,加深学生对诗圣杜甫及其诗作的认识。
  (二)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关中文化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而作文又恰好是学生思想水平层次、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学生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文章更富人文底蕴,更具人格力量。然而,高中生的作文缺乏素材、缺少思考是如今作文教学面临的重大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写作也是如此,只有学生本身对写作有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才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将具有乡土气息的关中文化融人写作,不仅能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也会增加作文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有名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西岳华山为话题进行写作练习,要求使用《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且写作中还要赋予自己的真情实感。华山是关中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一座风景名山,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它除了雄伟险峻的自然形态之外,也是中华民族坚毅昂扬的精神象征。因此,学生不仅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更能从中学习它的坚毅品格。我们如果善于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延绵不绝的渭河水、庄严肃穆的兵马俑、雄厚方正的古城墙都是不可多得的写作素材,关中大地上的学子应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本土独特的文化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内容中去。   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本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文言常识,而且它的写作特点也是值得揣摩和学习的。例如在《阿房宫赋》这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中,议论、描写与铺排的合理运用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学生领悟学习的,许多铺排的句子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由于作者处理得当,文章结构非但不冗杂反而恰到好处。句式的凝练简洁也是值得反复推敲的,如“六王毕”“蜀山兀”等简短形象的表达方式。阿房宫虽早已消失,其旧址在关中地区还是有迹可循的,加之作者用语言艺术对其进行再造,能勾起读者无限的想象,这是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此类作品的写作技巧。
  (三)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关中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然而,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者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材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被忽视,语文学习实践性不足。
  关中文化是流传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关中大地上的学子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感悟它、传承它。教师有责任组织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并感悟关中文化,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使他们更好地体验和领悟地方文化。秦腔是关中地区一颗璀璨辉煌的明珠,千百年来滋润着关中大地的子民,淳朴、粗犷、细腻是它最有特色的地方,它承载着深厚的秦地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的精髓。高中语文教学者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关于秦腔的来历、发展过程以及表演形式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欣赏秦腔,感悟秦腔中的秦风秦俗,还可让学生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唱秦腔。然后组织一堂心得交流课,让学生就他们了解的秦腔展开讨论交流,让喜好秦腔的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切身体会浓郁地域色彩的秦腔文化。此外,陕西皮影也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观念、浓郁的风土人情的三秦文化,有着“中华一绝”的美誉。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学生可能对皮影的认识还不够多,教师不妨组织他们去了解接触皮影文化,在丰富自己文化内涵的同时,为皮影文化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扩大语文的外延,协助学校組织各种彰显关中乡土文化、人文精神的活动,如交流阅读《史记》《秦腔》等名著的心得体会,以关中地区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为内容组织演讲大赛,组织学生参观兵马俑、西安古城墙、仓颉庙等人文景观,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这些历史文化。
  四、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乡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并非都可以直接为语文课程教学所用。因此,教学者在乡土文化的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乡土文化虽是历经多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但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教师在使用乡土文化时要有选择性,要注意搜集、整理真正属于本土文化的精华部分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很多,他们可接触的乡土文化也相当多,基于学生精力的有限性和乡土文化的无限性,教师有必要选择那些真正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对语文学习有帮助的乡土文化。
  (二)适用性原则
  教师所选择的乡土文化,必须与高中语文学习的内容、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与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相适应。只有所选择的乡土文化内容与教材内容有恰到好处的契合点,学生才可能提起兴趣去钻研教材中的内容,去了解与本课相关的本土文化,从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三)计划性原则
  每个学期教师都要尽早仔细地分析教材篇目,看哪些篇目适合嵌入乡土文化,做到有的放矢,这就是乡土文化应用的计划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既能促进语文教学创新,健全学生的知识系统,又能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和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教材内容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乡土文化是课程资源开发用来促进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而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师要合理衡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切勿喧宾夺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750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