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方法的构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以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方法的构建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从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恰当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合理应用游戏教学法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为小学生取得良好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改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162-01
  1.联系生活实际
  在新课改下,教师若是依据采用传统教学法,不仅无法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还不够成熟,而数学知识十分抽象。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掌握课堂知识,教师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生活内的素材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纸与一把剪刀,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己动手剪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通过依据自身经验,开始动手剪纸,起初时可能无从下手,这便需要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当剪纸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出最佳的长方形与正方形,进而参加班级“剪纸小明星”的活动。依托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1]。
  2.提出恰当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所布设问题的实效性,恰当的问题不但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所布设的问题平淡无奇,会让学生逐渐丧失掉学生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为此,教师需给学生布设一些新颖的问题,进而调动他们数学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需大力研究何种问题才能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兴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自己的演示,观看完以后再回答教師的问题,学生感受非常奇怪,纷纷望着老师,老师应用多媒体工具把空心的圆柱体呈现给学生看,之后再把三个盛满液体的圆锥倒入到圆柱中,当教师演示完以后,学生便会开始议论,三个圆锥怎么能够倒满一个圆柱呢,这时,教师就可以问到,那么我们就能得出圆锥的体积了,如何才能知道圆柱的体积呢,学生们纷纷开始想,回答道:“三个圆锥的体积就是一个圆柱的体积”。通过应用此种教学法,学生能够很快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极大的推动了学生思维发展[2]。
  3.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往的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学习相关内容,致使学生处于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师生间缺少交流媒介,这样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十分不利,无法满足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为此,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需转变以往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需加大教学环境优化力度,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学习环境对其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清楚自己课堂主体的位置。当然,教师还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安排学生做板报,让学生记数学笔记,多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实行超市式数学作业等形式,为学生创造轻松且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积极性[3]。
  4.合理应用游戏教学法
  小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较重,他们比较喜欢游戏。为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设置一些多元化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求知欲望,让他们可以更加集中精力的去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布设问题抢答游戏。教师事先可以布设一些口答题,之后依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教师负责提问题,学生负责回答问题,给获胜的小组张贴小红花,如此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也会感受到非常有意思。教师需结合教材布设诸多游戏活动,例如,摘苹果、快递员派件、夺红旗等。如此不管是红旗,还是其他装饰品,皆能提高练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纷纷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构建兴趣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其不但同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有关,还同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有莫大联系。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需加大兴趣教学方法构建力度,让其存在的价值充分发挥,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上升到新的层次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立堂.浅谈兴趣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28-129.
  [2]孙永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7(19):256.
  [3]李巧萍.兴趣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07):95-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9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