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藏医药浴治疗产后风30例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对藏医药浴治疗产后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60例产后风患者,根据随机分组的形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实验组(藏医药浴),每组各3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 VS 73.3%)比较,统计学数据具有差异(P<0.05)。结论 藏医药浴治疗产后风的效果较好,且受到患者的认可,具有较高的安全能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藏医药浴;产后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4..01
  在藏医中将产后风称之为肾隆病,发生于女性生育、流产之后,在生产后女性处于气血亏损、气血不足的状态,导致气血失调,消耗机体内的真气,降低机体抵抗能力,极易受到外界的侵袭[1]。临床上表现为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怕风怕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同时也影响女性一生的身体健康[1]。藏医药在产后风治疗中有独到的认知和见解,治疗方案也有较强的针对性,旨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从根本上治愈疾病,让女性患者免于疾病的烦扰。在此次研究中将我院收治产后风患者采取藏医药浴进行治疗,同时对治疗疗效展开分析,下文为具体数据报告。
  1 数据资料来源与治疗方法
  1.1 数据资料来源
  入选本次研究60例产后风患者的收治时间均为2017年8月~2018年8月,利用随机分组法分别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35岁,均值(28.5±5.4)岁;实验组患者年龄22~34岁,均值(28.0±5.2)岁。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发现各数据资料并无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熏蒸、西药口服等,同时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指导。
  1.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藏医药浴治疗:患者将全身浸泡在药液之中,每天浸泡两次,每次浸泡的时间约10 min,一个疗程为一星期。共治疗4个疗程。
  1.3 判定标准[2]
  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怕冷怕风)均基本消失;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上述各项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将获取治疗效果相关数据资料录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对比分析,各数据间采用的检验方法为(x2)检验,统计学具有差异以P<0.05为准。
  2 结 果
  对照组30例患者显效为12例(40.0%)、有效为10例(33.3%)、无效为8例(26.7%)、总有效率为22例(73.3%),实验组组30例患者显效为23例(76.7%)、有效为6例(20.0%)、无效为1例(3.3%)、总有效率为29例(96.7%)。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统计学数据具有差异(x2=6.405,P<0.05)。
  3 討 论
  产后风类同于藏医的“旺次病”或“热贝隆次病”主要是女性生产或引产、流产后,邪风入体,精华不足导致三因失衡,而引发系列疼痛病症[3]。藏医药在产后风治疗上有独特见解,藏医药浴可以更有效的改善产后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感,逐步根治[4]。藏医历史悠久,目前已经形成藏医药学体系,藏医的发展比较快,在治疗疾病时藏医遵循着中医学理论与原理,在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此研究中将我院收治产后风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与藏医药浴(实验组),通过研究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 VS 73.3%)比较,统计学数据具有差异(P<0.05)。产后风的临床表现有心慌、出汗等,个别患者也会出现食欲不振、心慌等症状。藏医药浴经加入蒸汽的方法,患者在浸泡的过程中,药液经热气进入机体筋脉中,经穴位渗透至机体内,达到通筋活络、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的动功效,不仅提高了机体免疫能力,更消除了患者出现等症状。
  综上所述,藏医药浴治疗产后风的效果较好,且受到患者的认可,具有较高的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阿振廷,王开珍.藏医药浴对产后风的治疗[J].母婴世界,2017,32(24):45-45.
  [2] 措 毛,白 静,才让卓玛,等.藏医药浴对产后风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4):封3.
  [3] 马周加,任雅萍,高 坤,等.产妇产后不同时间开始应用藏药浴对产后风的疗效比较[J].心理医生,2018,24(5):104-104.
  [4] 黄佳楠,孙维峰.孙维峰诊治产后风湿病经验拾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4):479-48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8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