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集束化护理预防留置针静脉炎的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探究探討集束化护理预防留置针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法。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并对静脉炎进行分级。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5%(15/60),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0%(36/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预防;留置针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5-0199-0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6例,女54例,平均年龄59.46±3.89岁,年龄范围49-79岁。按照随机数字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8.96±3.75岁;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法,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9.89±3.92岁。两组均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留置针为美国BD公司的产品。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包括(1)开展培训教育,规范留置针操作方法,可是制定统一的操作和维护标准。上岗前对医护人员进行认真培训,并进行模拟训练,考核通过后再上岗。(2)设立感染监控员,科室设立一名感染监控专职护士,负责评估留置针患者及各种易感染环节;监控留置针情况与护理的操作过程;定期进行员工的培训及考核;监督工作人员规范洗手及培养标本的留取等。(3)穿刺部位选择,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推荐上肢背侧和内侧面,如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等;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瘢痕、炎症、硬结等处的静脉,同时避免在同一位置反复多次穿刺。(4)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外周静脉留置针皮肤消毒范围直径≥8cm,消毒两遍,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在进行穿刺,消毒后要注意按照规范操作,切勿污染穿刺区。(5)冲管、封管规范,给药前后宜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如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不应强行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后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倍的生理盐水和肝素水正压封管。(6)留置针功能评估,每次输液治疗前应检测留置针的回血情况,如果无回血则说明留置针功能已丧失,需及时更换。同时,输液时密切观察输液速度,输液前后记录冲、封管是否困难,以判断留置针功能状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并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临床症状;1级输液局部发红;2级输液局部红肿、疼痛;3级不仅红肿疼痛,输液部位有条索样状静脉;4级索样状静脉长度>2.5cm,或有脓液。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的形式表示,采取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5%(15/60),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0%(36/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静脉炎的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对症处理,静脉炎多可得到缓解,无患者因为静脉炎影响后续治疗。
  3 讨论
  化疗患者留置针留存于外周静脉中,可因为化学性、机械性、细菌性、血栓性因素而刺激血管内壁,造成血管壁发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硬结的炎性改变2。虽然PICC能有效降低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但是手经济、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尚不能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研究表明,肿瘤化疗患者是发生静脉炎的高危人群3,化疗药物产生的化学刺激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但是出去药物刺激,一些非药物因素也可导致静脉炎。首先是穿刺位置不当,如穿刺位置靠近关节,关节活动会造成留置针与血管壁摩擦增多,从而造成血管壁机械性损伤。其次是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到位,如消毒面积不够、穿刺区污染、同一位置近期内反复穿刺等等。再者是留置针后期护理和功能评估不到位,如冲管、封管操作不规范,留置针不通畅等。研究证明,通过严格规范操作和优质护理,可降低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4。
  集束化护理是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集合,可处理一些难治的临床疾患,其目的在于帮助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化的医疗护理,是有效实施“循证实践指南”的一种方法。一个集束应该包含3-6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并被广泛认可的。本研究纳入6各元素,从操作前的教育宣传、操作监督、穿刺部位选择和无菌操作、留置针护理及功能判断等方面加强留置针的护理。本研究发现,护理干预后,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5%(15/60),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60%(36/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胥培培,王玉玲.集束化护理在外周静脉使用胺碘酮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5):50-52.
  [2] 李贺娟.应用静脉留置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要点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5,2(23): 4838-48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8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