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胡适说过: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于模仿的人决不能创造。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史,处处可看到模仿写作的痕迹。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中学生作为学习者,必然要经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本文着眼于我国古代文学史中一些文学现象,指出从古到今,模仿一直是写作的一种策略,但同时指出,模仿不是抄袭,要在模仿中有所创新。并根据教学实践,提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策略。
  【关键词】模仿;创新;借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再现说,即模仿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朱熹赞同“模仿”,曾说过:“模拟者,古人用功 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莎士比亚也说:“模拟算得了什么呢?猎犬也会追随它的主人,猴子也会效法它的饲养者,马儿也会听从它的骑师。”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在我看来,模仿是学生作文的抓手,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作文需要模仿。
  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模仿与借鉴
  (一)古代文学中的复古现象
  复古是一种推陈出新的手段。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直有着“复古”的传统。每当诗歌衰颓的时候,有志之士大都通过复古重振一代诗风。而历史上的大家、名家,也无不是以古为师,汲取精华,最终自成一家。从文体学角度看,“复古”是保持旧体诗面貌的必要手段,亦是重塑文学精神和创新的必然要求。比如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是一批较有眼光的知识分子要求革新政治改变文风而提出的。
  (二)古代诗歌的模仿与创新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很多文学家和诗人的作品都有模仿痕迹。比如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宫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庾信曾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诗句。而唐朝的王勃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何其相似;又比如曹操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正是出自《诗经·郑风》。
  二、写作要在模仿中创新
  (一)模仿不等同于抄袭
  抄袭是窃取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包括完全照抄他人作品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内容的行为。而模仿是通过观察和仿效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一种学习类型。学生可根据自己看过的文字、图片、影视等性质的作品,经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加工形成了自己作文的材料、立意、构思,既利用别人的作品(说雅些是“借鉴”),又有自己的创造,就不能说是抄袭。作家张乃光认为: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点新花样。任何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以往的经验,都不过是一种参考,不可能重复。古人亦谓写作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德,高者偷其意。“抄”并非“照搬照抄”,“偷”就是模仿。偷其意,就是模仿中的创新。
  (二)模仿要有创新
  亚里士多德说过: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模仿是寫作的开始,但不是写作本身。在我们初学时要以模仿为拐杖,一旦我们学会走路,必然会抛弃拐杖,也就是说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在模仿中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模仿时,要对所模仿的对象及时总结梳理其立意、结构和表现手法等。要抓住文章的本质,仔细地品评其语言、结构、思想感情甚至意境、风格基调等,真正理解文章的妙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扬长避短。一旦灵活地驾驭了文章的各种写作方法,就可以抛开“拐杖”,开始真正的创作,即创新了。
  三、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策略
  (一)立足课文,尝试模仿法作文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应该从模仿教学开始。我所说的模仿法作文教学,就是以课文为仿写范本,在教学中站在写作角度去剖析文章,让学生既学会了分析课文,又学会了写作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好文章。课文即美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写作知识和技巧。如果能从读课文入手,将教材作为写作模仿的例子继而走向创作的第一步——“学写作”化课文之“源”为写作之“流”,以课文为范文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模仿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做到既基于课文,又不同于课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品读、揣摩,理清文章思路,注意表达方法、文章的篇章结构等。要仿写好作文,必须读懂读熟课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在读懂读熟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为学生仿写做好准备。教师要选择最适合学生仿写的课文,适当降低难度。比如学生仿写《我与地坛》的句子时这样写道:“如果以诗歌对应四季,我想,春天是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是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冬天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是以童趣来对应四季呢?”这样的仿写就很成功。
  (二)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为“由模仿到创新”做准备
  语文素养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提升,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美国政治家约翰逊曾说:为了写作,一个作家的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上;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有类似的话:开采一克锚,需要终年劳动,你想把一个字安排妥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上的矿藏。由此可见,阅读是作文的不二法门。一个读书多的孩子,往往语文也不会太差。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多读课外书、多观察、多交流,广泛涉猎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会让学生产生描述、书写的强烈愿望。书读得多了,文章见识得多,就会在作文的时候无意识地去模仿。阅读越丰富,博采众长,就会在写作文的时候自成一家,写出自己的特色,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收放自如,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模仿只是一种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教师在使用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意愿。如果学生写作能力强,要在模仿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发挥,不可拘泥于一篇文章的模仿。比如,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有学生就把这些在课文中曾学过的内容,创造性运用到一篇述说“秦朝为什么会灭亡”的文章中,效果很好。如果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较差,即使学生有“抄袭”的嫌疑,也不要过于苛责,要加以诱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感到被尊重。教师要赞赏学生,关注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用赞美的语言鼓励学生。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满勇气和激情。在模仿中,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加入自己的创新。所谓推陈出新,即是如此。须知模仿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享受写作乐趣,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享受成就感,从而保持自己的写作热情、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结语
  当然写作方法是多方面的。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模仿写作也只是其中一种方法。“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模仿,在模仿中创新,写出精彩的、有特色的好文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尹甜甜.高中生写作:从模仿到创新[J].华夏教师,2014(12).
  [2]王鹏.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仿写和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3955.htm